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小学语文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09:33   

  近20年来,法指导日渐受到重视,不仅广大师在实践,而且有关研究文章经常见诸报刊,但实际收效却不大,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
  一、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片面
  法指导与习指导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只提法指导,眼里只有法,容易走唯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林。而习指导,内涵却丰富得多。它除了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好习习惯的培养。在实践中少提习指导,导致指导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效应,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急功近利
  理论的片面性也导致了价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法指导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见诸报刊有关法指导的文章,在文中例举最多的课文是《精彩的马戏》《再见了,亲人》和《桂林山水》等几篇。从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导法→尝试法→独立应用法。立竿见影好像其妙无穷。然而,文中段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这也就难怪似有立竿见影之效的法难以迁移了!
 (三)浅尝辄止
  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法还未运用就束之高阁,如同“小猴子下山”,一个,丢一个,自然形不成“滚雪球”效应。表现之二是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句段,却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用想象、朗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
  二、提高习指导效果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立足于“习指导”来进行法指导的实践,把培养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法指导结合起来,让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习和运用法,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习习惯。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法,终生受用。但终生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磨练。要着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习在于积累,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开窍、顿悟的一天。再次,语言的习需要不断深入和积累,不能总在一个层面上重复。如上面列举的三篇课文,虽构段方式相似,但法指导应同中有异,体现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低段《精彩的马戏》要体现引导生读懂词句;四年级的《再见了,亲人》要体现抓住表现课文中心的词句段去概括中心思想;五年级《桂林山水》则要体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假如只满足于“扶→半扶→放”的程序,也就失去了法指导的意义。
 (二)要遵循语文习的规律
  汉语比起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毛泽东同志曾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在这里他老人家深刻地道出了语言习的甘苦。我们要把习指导深入到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
 (三)要遵循心理规律
  首先,要符合小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生记忆力强而思维发展较慢,整个小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既不精确也不深刻,对繁杂抽象的法难以产生迁移的效果。因此,在法指导上,要从大处着眼,宜粗不宜细,宜笼统而不宜条分缕析,要把小法指导同中区分开来。如中分小说、散文、寓言、童话,可就文体特点指导法,在小则一律视为记叙文。在引导生理解思想内容时,则主要指导生抓住表现中心的词、句、段来理解。法指导分类过细,由于生思维跟不上,效果不会好。
  其次,要根据迁移规律进行法指导。每种习方法,只有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才有意义。
  此外,在有关迁移的理论中,不管是相同要素理论、概括化理论还是关系理论,都十分强调习的经验背景,对语言的习,更是强调初始知识习的作用。可见,丰富感性认识,多读多写,积累语言,是法指导的基础。
 (四)要处理好法与法的关系法和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师要优化法。按“整→分→整”的顺序,引导生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咬文嚼字的方法,联系具体描述展开想象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要在过程中渗透法,使生逐渐领悟法,最终掌握相应的习方法。
  总之,在对生的习指导上,应多点辨证思维,少点形而上,这对提高习指导的有效性是很有益处的。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