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金点子”的故事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3:50   

习的目的是好知识做有用的人。因此,有了错误没什么,只要及时去改正;有了困难不用怕,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才是真正的勇者,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此时的赵杰和其他同一样脸上洋溢着不怕失败,战胜困难的激情。后来他重新认真做好作业,我见了马上给他批了三个“大五星”,还作为范本让同传看,并在同面前直夸他真不愧是“金点子”会习,作业写得认真,错别字都少了。从此,他做作业特别认真积极,有了错误也能及时订正。我又及时夸他真勇敢不怕失败以激励他坚持下去。

心理研究表明,在师生双方情感“共振”“共鸣”期间师提出的育要求为后进生接受的可能性最大,育效果最佳。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家贝蒙关于改变自我意识的理论,塑造或改变他们的行为,应争取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归因于外部的力量。为此,师可首先提供给后进生以肯定的评价,然后对环境的因素加以评定,把事物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提供给生,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它,从而激起后进生塑造和改变行为的内在动机。针对赵杰衣着不整洁、乱扔纸团、不做值日的坏习惯,我找他谈心:“‘金点子’老师发现你长得其实很帅气。”他害羞地笑了笑。我又说:“可惜,你的衣服穿得不整洁,让人见了觉得你脏兮兮很难看。你能把自己变整洁,成为人见人爱的‘金点子’吗?”他又难为情地点点头。我又问:“你喜欢在垃圾堆里上课吗?”他睁大眼睛看了我一眼,摇了摇头。我趁机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把座位下整理干净,并保持整洁,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点子’吗?”他认真地点点头,马上整理起来。我又趁热打铁说:“‘金点子’你是班级的小主人,你能让咱们的家——室成个垃圾场,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吗?”后来,我留意到他能和同一起做好值日,还常常主动捡垃圾,督促同保持环境整洁。我又及时在班级里表扬他长大了,是个男子汉“金点子”了。

赵杰的性格很倔强、很执拗。他只要一时兴起想干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劝说或批评,就是不理睬,简直就是十八头牛也拉不回头。此时,我就对他进行“冷处理”,即暂时“不闻不问”,引起他的疑虑不安,产生认知失调,接着进行引导以使其达到新的心理平衡,从而改变态度与行为。比如:下面的课刚开始,他就想赶在前面把作业做好,也不管是否上课,自己是否真正会,只顾自己做,根本不专心上课。我暗示提醒他专心上课,他根本不理睬。我又在同面前提醒他:小朋友习是为了好知识,只有真正做了习的主人,才能习,不能光做作业的奴隶。可他仍偷偷地写。于是我把他的作业本收了。他趴在桌上闹情绪。我就像没看见一样,继续讲课,还不时地表扬其他小朋友是习的主人,会习。其他同更认真了,得更起劲了。赵杰见没人理睬他,慢慢地也许觉得闹情绪没意思,也许被其他同习的激情感染了,也拿起书开始参与习了。我就有意叫他发言,并表扬他认真参与习做习的主人。课后,我又找他谈心,我亲切地说:“赵杰,你和我是好朋友,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是吧?”他点点头。我又说:“当一个好朋友看到另一个好朋友的缺点还影响了他的进步,却当作没看见,还讨好他说做得对,做得好。这样是好朋友吗?”他低下头摇了摇。我接着说:“上课写作业没有参与习,没有懂知识,那作业写得再多也没用。懂了知识,会了习,作业少做一点也没啥关系。我是你的好朋友看到你没有专心习,心里多着急、难过,怎能不帮你指出来呢?”此时我见他虽不说话,但已从内心接受了我的观点,就及时婉转地向他提出了行为目标:“你是大家心目中的‘金点子’,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做好大家的榜样,专心习做习的主人。”第二节课他很认真,我又在同面前表扬他:“金点子”真是男子汉,能接受朋友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真勇敢。

就这样“金点子”成了赵杰的代号,老师的赞赏、同的钦佩都聚于这三个字。“金点子”也成为了他自信的源泉,进步的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反思]  育转化赵杰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师要有“四心”:

一、知心。师要知后进生之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其转化。正如《记》中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真正做到知其心并不容易,因为“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只有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其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知其心。由此,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达到了真正的沟通,双方的信息交流得到了畅通无阻,在加上其他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架起了师的内心世界通向后进生灵魂深处的桥梁,达到心心相印,成为知心朋友。知心是促使后进生人格转化的开启条件,是对于后进生进行开锁的第一步。

二、信心。师要树立起育好后进生的坚定信心,要正确、全面地看待后进生,既要看到他们差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好的一面。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后进生的转化是可以计日程功的。师的信心还要及时转化成生的信心,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以成为后进生转化的内在心理依据,使其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激起奋进的信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