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略论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1:42   

习中增加了“我的采蜜集”栏目,引导生自觉积累语言。这个形式很好,笔者以为,采蜜集里的示范内容最好与文化主题相关,从语言的功能角度选材。目前个别的是从语言的形式上设计的,如“综合习二”中的“天上的小雨飘飘洒洒,雨中的孩子高高兴兴。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车上的铃儿丁丁当当。”还留有语法角度习语文的痕迹,从形式上去搜集词句,不利于调动生的积极性。宜从文化主题的角度考虑生的兴趣点,以积累那些表义相对完整的句子为主。如了以春为主题的课文可以引导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句子,而不是要求生一定去背诵不相连属的词语,时下语文材“读读背背”一组成语,笔者以为并不妥当。

除了依据材组元的要求有目的的引导生定向积累外,还要关注生的自由阅读。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文章讲话》中说:“整册的书,应该读哪几种?怎样规定范围?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我以为中生的读书的范围,可分为下列几种。(1)因选文而旁及的。(2)中国的普通人应该知道的。如“四书”“五经”“四史”、周秦诸子、著名的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元人的曲、著名的旧小说、时下的名作。(3)全世界所认为常识的。如基督的《旧约》《新约》、希腊的神话、各国近代代表的文艺名作。这些论断,今天读起来仍然有指导意义,客观、公允。笔者以为,取法乎上,则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美国当代育哲家艾德勒认为:“伟大名著永远是属于当代的,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化的力量。”“伟大名著具有基础性,最有可读性。”“如果我们让孩子习惯于插图鲜明、排版灵巧的所谓易读本,他们到了青春期不得不读伟大书籍的时候便会很不情愿,他们会接受毫无价值的面包糊,而不耐烦为他们的心灵寻找良好的固体食品。结果是一代青年都是身体成熟,心灵与情绪尚未发展。”(《西方的智慧》)在儿童时代多诵读些中国古典文精品,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之一。台湾和大陆大生作文比较,前者底气足,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内容文气丰厚隽永,后者更多着意于结构技巧的变化,其内涵一眼见底,显得单薄贫瘠。(《语文习》2000.2期《让语文课多一点文化底蕴》)在这一点上,语文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落实。师还缺乏具体的指导:如诵读哪些篇目?怎样评价?要真正落实,还要在材的层面入手才有保证。

真正把课外阅读纳入计划中,将课标规定的背诵及阅读数量真正完成,在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阶段,课外阅读可以列入课程表中,做到读物落实、辅导落实、笔记落实、活动落实,例如组织读书竞赛、朗读与背诵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等。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成绩评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规范督促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师管理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过去一些师之所以不过问生的课外阅读,很重要的原因是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生的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工作业绩没什么关系。如果把生背诵和读书笔记纳入考评之中,既方便操作又恰当发挥了导向作用。

语文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生语言发展的必要途径。语文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语文习的领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整个世界都是生的科书。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感受大干世界,是语文习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会思想和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说到底是生认识能力的发展。生在认识日月星天、风霜雨雪、绵绵山岭、茫茫大海时;在欣赏农田水库、山村果园、防护林带、园林花卉时,领略了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陶冶了情感,增加了认知,同时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当今七岁的窦寇写出七万多字的《窦寇流浪记》,就是得益于三岁始就跟着父母在三十多个城市生活。在社会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是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向人民群众习语言,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习语言是积累发展语言的根本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要向人民群众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适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使生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丰富生的语言打基础。

丰富生的语言积累、增强生的底气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还有待于广大语文师在实践中探索落实的最佳措施。

 

上一页  [1] [2] [3]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