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23:48:12   

近年来,高考试题正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便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和有力佐证。可以说,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对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素质育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培养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试图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的启示等方面作一点简单的探索。
一、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以2001年普通高等校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卷第38题为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则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业和健康。
(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可以说,这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范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要求考生仅仅谈自己对互联网的表层认识,而是要求考生对其“存在弊病”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认识,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考查生思维的多向度。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从近年来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这些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正如上题第2问的评分标准中所讲:考生答题如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考生能答出法与道德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制定网法,提倡网德,促使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可酌情加2-3分。
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阅卷老师不须象以前那样硬套答案,现在是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应当说,此特点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为考生所明确认识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个根本保证。
二、 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笔者认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可以说,开放性试题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弄清开放性试题中包含着哪些限制性因素,对师的、对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主旨的确定性对题目设问开放性的限制。题目材料的内容不管是由一段材料组成,还是由几则材料组成,不管材料的立意层次是一个还是多个,也不管试题的设问有多么灵活,总之,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材料主旨的确定性。材料的主旨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考生思维驰骋的轴心。题目设问要围绕材料的主旨进行,否则,既会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会因设问与材料主旨的不搭界而让生“一头雾水”。互联网有利有弊,利弊共存,而题目就是要求就其弊病谈如何治理,就是围绕主旨设题的。
2、材料信息的确定性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试题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随便安排的,其中的过程、事例、层次、用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但思维过程要受材料内容(信息)的限制,否则也可能导致“离题万里”、答非所问。如:上题中考生应由网上的“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生沉迷于网吧”等词、句展开思考,从而想到道德和法律;想到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想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文化素质;想到“以法治网”、“以德治网”,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等等。
3、材理论对答案多元化的限制。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必然涉及社会热点。但高考不会只考热点,而是考社会热点和材重点的结合点。所以,开放性试题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答案都应当力求做到能与材知识相联结,联系材知识去作答,而不是与材理论观点毫不搭界的“一家之言”,这是材理论对试题开放性的一种限制。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正是这种限制既考查了考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考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从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而言,高考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作为中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受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必将影响考生思维能力的发挥。试题鼓励生有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是要从生的实际出发的。所以,对生的思维而言,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