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高考9日顺利、平稳结束。今年上海市高考试卷如何体现与“二期课改”接轨?如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指挥棒”如何促进中学素质教育?9日记者请有关学科专家一一评点。 语文卷:“握手”引出精彩价值观 评点人:于漪(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语文,最受社会关注的是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是个兼具开放性与综合性的题目,鲜明地体现出二期课改的新要求:不仅考察孩子的语文知识素养,更考察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选材,能明显看出每个人思想认识水平与追求方向。而且看到这个题目,人人都能有话讲。 评点人:肖家芸(华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往年作文题多重理性,而今年转向对考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兼顾社会意义。“我想”这种话语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倾吐的兴趣与写作热情。 今年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难度有所降低。值得一提的是,诗词鉴赏往年选材以唐诗宋词为主,今年选取了元曲。不少学校在教古典诗词时,往往只关注小部分经典作品,学生无法系统、完整地领略诗文发展传承的过程。元曲出现在鉴赏题目中,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题目类型有所变化,对押题者也有警示。 数学卷:解难题只需“抽丝剥茧” 评点人:刘维英(复兴高级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今年上海数学试题基础题目多,仍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察,考生容易进入考试状态。例如,理科试题前9道填空题目,考生基本可以“一眼望穿”,后3道题形式虽然新颖,但只要基础知识扎实,都能轻松答出。 试题涉及知识点全面、综合性强。例如理科试卷后几道计算题,需要学生将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正确解答。同时,题目开放性强,注重考察考生活学活用的创造潜能。如理科试卷最后一道题目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将题目给出的特殊例子“抽丝剥茧”,得出一般规律,应用到解题中。 今年的试卷也提醒以后的考生,在复习时要抓住基础知识,对知识点理解要全面到位,并提高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英语卷:首次出现表格作文 评点人:顾汉章(格致中学外语高级教师)今年英语卷没有偏题、怪题,考核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语言运用能力,有区分度。 作文题一大变化是,首次出现表格作文题,请考生根据表格所列数据,在两个方案间作一选择,并阐述理由。没有统一写法,给了考生很大发挥空间。 听力题总体较容易,但个别题信息含量大,题中人物关系复杂,还涉及数据,考生如能边听边记,就能抓住关键信息。词汇和语法题都是基础知识题,体现“淡化语法,又不忽视语法”的命题思想。完形填空题更强调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考生在做此类题型时,应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前提下动笔,不要断章取“词”。阅读理解中的英语短文主要是人文、科普类文章,生词量控制适中,主要考察学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能力。今年翻译题主要是句子的翻译,没有再出四字成语类翻译题,也让考生松了一口气。 政治卷:体现德育内涵和价值立意 评点人:郑涛(新中高级中学政治学科教研组长)政治卷试题题型保持不变,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内外重要事件、社会生活热点,进行材料式、情景式命题,理论联系实际,整张试卷显得生机勃勃。考生如果只会照抄照搬,不善于思考,就难以适应这张试卷。 试卷题量有所变化,由往年34题增加到38题。其中,单项选择题由往年10题增加到15题,分值由20分增加到30分;简答题由往年5题减少到4题,分值由48分减少到38分。其他题型题量不变。整张试卷难易适中,考生容易上手,但也能体现区分度。 试题体现德育内涵和价值立意,如简答题中有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在脚下”活动的题目。试题结合重大热点问题,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等方面的题目,显得大气。试题还具有开放性,如“明年道路交通需要整治哪些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答题空间。 历史卷:“海派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评点人:洪渭灏(上师大附中历史高级教师)历史卷在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方面,比往年更加突出。 试卷中,即便是选择题,单纯考记忆的题目很少,许多题目要经过比较分析才能回答。不少题目联系中外,多视角、大视野,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如简释题中,要考生谈谈“不同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法系”,“世界市场形成的背景和积极作用”等。 最具“海派风格”的是:一幅关于手机报的广告画,画的右边是甲骨文,左边是半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是现代汉语文字。设置的问题是,“以历史上某一重大发明为例,谈谈其如何推动信息传播变革”、“广告设计者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传递怎样的历史内涵”。题目小、巧、活,体现“海派风格”。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