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复习,是摆在目前所有高三学生和老师甚至家长面前的首要问题。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要从整体上对高考有一个清醒认识,需要做好知识、心理和身体三个方面的准备。 把握高考的规律,落实学科知识与能力 1.高考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知识网络的考查。 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总复习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高考内容一般不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范围,实际上就是《考试说明》的范围。 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 2.考查知识与考查能力并重 考查能力不会脱离基础知识;考查能力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知识与能力并举,基础与能力并举。 高考命题立意有三个过程: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知识发展的逻辑力量。问题是发展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有问题,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没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 以能力立意命题,以问题立意命题更加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对能力提出新要求;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命题更加注意挖掘知识考查的价值和功能;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精神。 高考考查知识、考查能力,在命题时表现出来的特点: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熟悉中考查陌生,陌生中考查熟悉;试题要充分体现学科的自身价值。 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 首先,在前两轮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基础上,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第一,考试说明上列举的知识点必须要掌握,没有列举出来的坚决不看。力争准确、全面地掌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网络。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教科书:《考试说明》是命题、复习的依据;教科书是命题、复习的依托、蓝本。《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为这些内容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载体”,因为这些内容是命题的“载体”,同样,社会上的重点、热点问题是试题的“外壳”,高考命题实质上就是要通过“载体”和“外壳”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关于如何回归课本的问题,不能泛泛地再把书看一遍,甚至几遍,事实上没有这个必要。要有针对性地看书。如何有针对性地看书,要结合自己平时的笔记或学习记录,特别是平时所做的练习,包括高一和高二年级的练习和考试题,当然主要是高三年级做过的练习和试题,以考生已经做过的练习和考试题上的错题为重点。这样既讲究了针对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收集、积累、整理、纠正错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错误是宝贵的资源,错误是提高复习效益、提高得分率的资源。 第三,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身边的辅导资料一点一点地消化掉,通过练习查找自己的不足,通过看书查漏补缺,消灭考生的知识“盲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进行考前模拟练习要适当,不要贪多,大规模的考前模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效率低下。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要严格控制练习次数:练习是复习的一部分,不是复习的全部。 学生高考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够仔细,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清晰,表达不够清楚,书写不够规范,实验不够重视。 最后,送给同学们几句话:抓住中低档题,提高复习信心,提高得分率。“会的一定要做对,对的一定要做全,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 从自身心理、身体条件出发,量力而行 高考是考生的成人仪式:参加高考意味着考生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感;参加高考意味着考生对家庭、对父母的一种责任感;参加高考意味着考生对自己前途的一种责任感。高考是考生对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展示学识、能力,超越和战胜自我的意志、毅力、品质的考验。 高考复习过程中考生对心理要素与高考复习、高考的关系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位;心理压力过大;急躁情绪时有表现;个别考生出现心理障碍,这都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处理好压力与动力、知识能量释放与心理能量释放的关系。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相信自己,并且相信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