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回归教材 古人说:“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基础知识和一年重大时政就是“宗”,就是“万题之源”。经过大量单元、综合测试后,考前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必须有计划地对考纲规定的考点,按照考试题型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需要再认识的知识,利用浏览的方法,加深印象。尚不清楚、混乱的地方,采用研究的方法吃准、弄透。例如:币值变动与汇率变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与具体事物联系的有条件性的区别、政党与国家机构的界限。最好将课本基础知识快速进行梳理、归类系统化,做到提起来“一串”,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些问题还要有意识向时政靠拢,与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等新观点、新结论相结合(往往是加分点)。例如粮食安全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区域统筹等。只有通过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夯实基础知识,才能为解题技能的施展奠定基础。 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些同学深陷题海不能自拔,恨不能做遍天下题,最好“碰上”高考原题,但事与愿违。如果做一个有心人,在做题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参考近两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从中悟出一些方法来,则事半功倍。下面仅从纯应试角度,谈一些个人心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选择题:“一读两排除” 先说选择题。选择题分值大、评分无误差,成为得高分的关键。做好选择题公认的方法是“一读两排除”:读懂(读准、读全)题干,排除错误观点、排除不合题意的观点。可操作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落实不到位。读题干的时候,中心观点把握不准,古文读不明白,基本事实弄不清楚,尤其是完全忽视(甚至视而不见)题干中关联词的限制性要求,其结果可想而知。判断选肢的时候,尤其是没有错误观点的题目,在是否符合题意上,不是有目的地将选肢逐个与题意对照,选取直接的、主要的、符合题意的选肢,而是思维混乱不知所措,结果凭感觉胡选一个。同学们在做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善于运用排除法,适当控制做题的节奏和速度,从而提高正确率。 主观题:审好题慎作答 主观题题量大、耗时多,且易受评分影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高考试题与答案的关系,还是可以大大节约审题时间、迅速进入解题状态,从而为规范、完整、有的放矢(得分点)地做题提供保障。下面就两个方面谈谈应对主观题的策略。 首先,如何审题。高考主观题一般的题目都是由背景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材料中有的暗含着问题,有的包含着问题的答案,所以一定要仔细阅读,捕捉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有的老师总结为:较长材料看句号,没有句号看逗号、分号,材料很短抓词语。这是很有实战意义的。对设问的审读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其实审设问是审题最重要的环节。设问中往往明确规定了答案的层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的角度(政治、经济、哲学)和答题的范围(特殊指向性)。 其次,如何答题。在审清题目的材料限制和设问限制之后,就要调动全部的知识储备,在头脑中搜索直接支持的问题理论、观点。高考主观题大都设计得非常新,甚至让很多学生感到“陌生”,要调动全部的思维能力,甚至合理想象来寻求解决问题切入点。 对不同类型的主观题进行归类,寻求一般的解题方法也很重要。如:经济类图表题的概括。只要记住比较主体、比较内容、比较结果三要素,再考虑一下时间因素(可能的特殊含义)、小字注释,是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叙述出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 总之,主观题要求学生思路一定要清晰,角度一定要对路,表达一定要简约、明白、准确、有条理,容量一定要适中(由空白纸面决定),卷面千万要美观。这样,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是有把握的。 上述仅仅是在教学中的一些个人心得和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祝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念、稳定的心态、良好的身体和科学的方法,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并取得最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