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第二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三节 动物的新陈代谢 二 物质代谢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7:46:2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1)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2)消化方式。

(3)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构成。

(4)哺乳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2.理解: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三种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情况。

(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5)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3.掌握:

(1)糖类代谢过程物质的变化。

(2)蛋白质代谢过程物质的变化。

(二)能力训练点

1.学生阅读教材,培养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2.学习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及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小肠结构适于吸收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学习糖类、蛋白质代谢,培养物质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通过图解,建立知识间纵横联系进而理解掌握知识结构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糖类和蛋白质代谢过程。

2.难点:蛋白质代谢过程,物质变化复杂,学生又不太熟悉。

3.疑点

(1)胰液、肠液在蛋白质消化中的作用不同。

(2)肝糖元和肌糖元在代谢中的不同变化。

4.解决办法

(1)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2)通过图示定位物质间的变化关系,明确物质变化的不同过程及其相互联系。

(3)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个别活动、小组活动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课时目标(文字),草履虫和变形虫(图像),人体消化系统(图像),消化液所含消化酶比较表(表格、文字),小肠结构分析(图像),糖类、蛋白质代谢过程表解(文字),作业(表解、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教材,归纳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2.观察挂图,回忆初中所学知识,理解物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阅读教材,讨论、归纳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过程的特点,并以图示简单表示出来,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初步理解其代谢过程。

4.听取教师归纳总结,明确物质代谢过程的变化,并完成练习加以巩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电教媒体逐渐显示。

1.知识学习目标

(1)了解:

①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②动物消化方式。

③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构成。

④哺乳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2)理解:

①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②三种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情况。

③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1)阅读教材,培养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2)学习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培养以一定线索理解物质变化的能力。

3.德育训练目标

(1)学习物质消化、吸收过程,感知物质运动变化的特点。

(2)学习小肠结构适于吸收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3)强化饮食卫生习惯。

4.学科方法训练目标

阅读、理解教材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了解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77,自行归纳。

教师随机抽取3-5个学生回答,以了解其学习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教材一般都是论证或说明文体,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举例、图解、数据等都是论据,而论点就是我们要找的结论。学生受到启发后一般都能较快归纳出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体现在:代谢过程复杂,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代谢速度很快。

2.理解消化的概念

教师提问:动物从外界摄取的物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动物从外界摄取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

教师又问学生:哪些能直接被利用,哪些不能?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答出:水、无机盐是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可能被直接利用;糖类、脂类、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不能被直接利用。

教师再问: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物质呢?

有学生可能回答:让它们变成小分子物质就行。

教师要抓住这点,给予鼓励,并指出这些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化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利用。这个转化过程一般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这个过程就是消化的过程。

请学生阅读教材P·78第一段,学生初步形成消化就是糖类、脂类、蛋白质这三大类营养物质结构复杂,不溶于水且是大分子,它们转化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就是消化的概念。

再请学生完成教材P·84复习题一、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进一步概括这一概念的表述。

3.了解动物消化方式的特点。

教师展示草履虫和变形虫的图像,引导学生讨论细胞内消化。它是食物在细胞内的食物泡中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大分子有机物分成小分子物质,然后进入细胞质,也就是食物先进入细胞后经过消化,才真正被细胞质吸收利用,由此得出细胞内消化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消化方式是原始还是进化?学生可能回答较原始:因为食物体积不能比细胞大,取食范围有限。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较进化的消化方式是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是细胞外消化。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并提示学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就是细胞外消化。再让学生阅读P78表。

教师提    问:①消化方式进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单细胞动物是细胞内消化,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既有细胞内消化又有细胞外消化,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则是细胞外消化。教师:也就是由细胞内消化进化到细胞外消化)

②不同消化方式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都要有消化酶的作用。)

③细胞外消化有什么优越性?(学生:消化食物的数量、种类都大大增加。)

4.了解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的构成。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像,师生共同说出消化道各部分的名称及消化腺的名称和功能。再请学生阅读P·79消化系统构成归纳表,教师可再逐一稍作分析帮助学生了解。

5.理解三种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情况。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P·80表解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咀嚼饭粒或馒头时反复咀嚼,时间长了会有什么感受?大家都知道越嚼越甜。为什么?因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成了麦芽糖。是不是所有的淀粉都会消化成麦芽糖呢?不是的,没消化的淀粉通过胃进入小肠后,在胰液和肠液中的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成麦芽糖,可见,细嚼慢咽,在口腔消化充分一些,有利于减轻小肠负担,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是不好的饮食习惯。麦芽糖在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的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脂肪进入小肠之后,从十二指肠开始在胆汁的作用下变成脂肪微粒。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它不含消化酶,但对脂类食物有乳化作用,使其变为极微小的颗粒,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以利于消化,而肝脏有病的人常因胆汁分泌不足,可能会讨厌油腻食物。(注意指出:厌食油腻食物未必就是肝脏有病)。然后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中的脂肪酶的作用下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在胃里的胃液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一部分会初步消化成多肽,另一些蛋白质进入小肠后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消化成多肽,多肽在小肠内肽酶的作用下最终消化成氨基酸。

展示下表:

(“+”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另外,有研究表明:胰液中含有肽酶,而肠液中也含有蛋白酶。)

教师可以强调:唾液可以使部分淀粉消化,胃液可以使部分蛋白质消化,大部分物质都是在小肠里被消化的。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消化道中具消化功能的有口腔、胃、小肠,其中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胰液和肠液中都含有淀粉酶、麦芽糖酶,但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胰液中含蛋白酶而肠液中没有,肠液中含肽酶而胰液中没有。

6.理解吸收的概念

教师可以结合消化的概念以及动物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吸收就是各种营养成分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请学生完成教材P·84复习题一、1.各种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____和____的过程,叫做____(血液、淋巴、吸收)。通过练习加以概括、巩固。

7.了解哺乳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81图25,明确胃可以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可以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其余大量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全部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都是在小肠里被吸收的。也就是说消化道中具吸收功能的有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8.理解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展示消化系统图像,学生观察后明确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再观察教材P·81图26,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而且小肠绒毛壁有柱状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面的细胞膜上还有许多小突起,叫微绒毛,这使其吸收面积达200m2以上,大约有三间教室那么大。

9.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P·81最后一段(至P·82结束),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①营养物质进入上皮细胞,营养物质通过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如,胆固醇)和主动运输(如,Na+,K+,C6H12O6,氨基酸等)。②营养物质进入血液,这又有两种情况,一部分脂类物质先进入毛细淋巴管,再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其余的营养物质全部被吸收到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三)总结

通过消化,食物中不能被吸收的成分转成了可以吸收的成分。通过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了血液和淋巴,通过血液的运输至内环境就可以供各个细胞利用了。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85中二、1.3。

2.下列消化液中(1)不含消化酶的有(    ),(2)含淀粉酶的有(    ),(3)含脂肪酶的有(    ),4.含蛋白酶的有(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肠液

3.在一试管中加入一些植物油,然后加入某种消化液,充分振荡后,将试管放在37℃温水的烧杯中,几十分钟后,植物油不存在了,问加入的这种消化液是下列哪一组        [    ]

A.渭液、胆汁、唾液

B.唾液、胃液、肠液

C.胰液、肠液、胃液

D.肠液、胆汁、胰液

(参考答案:2.(1)C;(2)A、D、E;(3)D、E;(4)B、D;3.D。)

(五)板书设计

二  物质代谢

特点:

(一)食物的消化

1.概念

2.方式

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

3.场所

4.过程

淀粉→葡萄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氨基酸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概念

2.场所

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过程

5、意义:

 

八、参考资料

 

1.消化酶的习惯命名法 产生酶的器官或消化腺的名称+酶的作用物的名称+酶。如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消化脂肪的酶叫胰脂肪酶,余皆如此。

2.小肠的吸收面积 成人小肠长5-6米,小肠粘膜上的许多环形皱襞使小肠面积增加了3倍。粘膜上有500万条左右的小肠绒毛,长度在0.5-1.6mm左右,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加到30倍,达10平方米。小肠绒毛的每一个柱状上皮细胞膜上有1000-3000根微绒毛,长约1μm,宽约0.1μm,其面积又增加了20倍。小肠总吸收面积增加了600倍左右,达200平方米。它是人体表面积的100倍。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电教媒体逐步展示。

1.知识学习目标

(1)了解:

①氨基转换作用、脱氨基作用的概念

②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③脂类代谢过程。

(2)理解: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3)掌握:糖类代谢过程与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联系,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训练目标

(1)学习糖类、蛋白质代谢过程,培养物质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2)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学科方法训练目标

学习通过图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进而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糖类、蛋白质代谢的过程,理解、掌握这些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运输可以达到全身各处,进入细胞后就可以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些代谢过程中物质有哪些变化呢?有什么特点?

将学生以座位就近方式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6-7人,自行选定一位同学作组长,并将各组成员编号,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先认真阅读教材P·82-P·84有关内容,学生相互提问,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待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些变化后由每个学生以图解表示物质间合成、分解的变化关系及相互联系,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肯定各自成功之处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后由组长统稿,综合小组意见,等候全班交流。

待各小组基本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确以下问题。

①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可以发生哪些变化?学生都会踊跃发言,教师可以随机指定×组×号同学回答,答完后组长可予以补充或其他同学补充(下同)。

通过学生回答,争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有三种变化,一是一部分葡萄糖被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二是一部分被肝脏、骨胳肌等组织合成糖元;三是一部分葡萄糖转变为脂肪。人即使未摄入大量脂肪而吃过多的糖类食物,也会发胖就是这个道理。

②每1摩尔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所释放的能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2870千焦,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并指出能量的利用情况也与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相同,只有1255千焦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供生命活动利用,其余的1615千焦左右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③肝脏、骨胳肌合成的糖元有什么不同?

肝合成的糖元叫肝糖元,骨胳肌合成的糖元叫肌糖元。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供各组织细胞利用。因此,肝糖元是作为能量的暂时储备。肌糖元则是作为能源物质,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

④肝脏在糖代谢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肝脏可以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元暂时储存起来。肝脏都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那就是,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首先进入肝脏,血糖浓度高于0.1%时,肝脏把葡萄糖合成肝糖元,暂时储存起来;由于体力、脑力劳动等生命活动消耗而使血糖浓度低于0.1%时,肝脏又把储存的肝糖元转化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各种组织需要。这样,通过肝脏的作用,血糖浓度就可以维持在0.1%左右。

C6H12O6(血糖浓度=0.1%)肝糖元

⑤血糖有哪几个来源?

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一般也能回答出:血糖的来源有三个:一是食物消化后的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二是肝脏可以分解肝糖元,产生的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三是其他物质代谢过程中转化成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如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的不含氮部分可以合成糖类,它就可以分解成葡糖糖。

⑥吸收的氨基酸有哪几种变化?

有三种变化:一是直接被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各种酶;二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氨基酸;三是通过脱氨作用被分解。

⑦通过什么反应合成组织蛋白和酶,合成的场所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回答:通过缩合反应合成,其场所是核糖体。

⑧什么是氨基转换作用?它有什么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表达:是指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其他化合物,形成新的氨基酸。转移给哪些化合物呢?含羧基的化合物即有机酸。

教师可以分析讲述:动物体需要的氨基酸有多种,但食物中含量并不平衡,有的过多,有的又可能不足,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可以把食物中含量较多而过量的氨基酸转变成食物中含量过少而不足的氨基酸。

⑨什么是脱氨基作用?其过程中物质有哪些变化?

脱氨基作用是氨基被脱离下来,分解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含氮部分(氨基)转变成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参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和脂肪。

⑩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氨是在肝脏细胞内被转化为尿素的,肝脏严重患病的人容易发生氨中毒,其原因就是因肝细胞把氨转化成尿素的功能下降,这说明肝脏具有解毒功能。

细胞内的氨基酸有哪几个来源?

有三个来源:一是从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运输到全身各处,从内环境主动运输而来;二是自身组织蛋白质分解后产生;三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生成。

学生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物质代谢过程会有新的更深的理解,让他们把所画图解修改后,每小组组长把小组定稿放到投影仪平台上投影到屏幕全班观看,各组提出修改意见,待逐一观看完每小组的内容后,各组发表本组认为的对其他组的修改意见,形成统一意见,评出最佳答案,其一如下:(投影)展示

学生再观察、对照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用富含糖类的饲料喂养猪等家畜也能使它长肥上膘?

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消化吸收的多余的葡萄糖能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的缘故。

教师又问:用含有大量蛋白质而脂肪很少的饲料喂养动物如宠物猫或狗,动物仍积累了不少脂肪,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饲料中大量蛋白质经动物消化分解成大量氨基酸,被吸收后经血液运输进入组织细胞。由于氨基酸数量过多,经脱氨基作用,产生较多的不含氮化合物,其中一部分转化合成脂肪在体内储存积累。

这样,学生对物质代谢过程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了解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结合以上学习及上一节课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肝脏有三方面功能,一是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二是储存营养物质;三是具有解毒功能。肝脏在物质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体格检查一般都要查“肝功”。

3.了解脂类代谢过程。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84脂类代谢一段,根据上述思路和方法,分析、归纳、总结。

(三)总结

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交叉,变化过程复杂。

动物体的物质代谢包括食物的消化,营养成分的吸收,有机物的代谢过程,从这些过程来看,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这是新陈代谢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请据下图回答问题(CAI显示,当堂完成)

(1)参与a、b过程的酶有____。

(2)进行c过程的细胞器是____,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

(3)d是通过____作用实现的,h过程主要在____中完成,所产生的g物质是____。

(4)f代表的产物是____。

参考答案:(1)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2)核糖体、ATP

(3)氨基转换、肝脏、尿素 (4)糖类和脂肪

2.教材P·85复习题一、1,2,3;二、2。

(五)板书设计

(三)物质代谢的过程

1.糖类代谢

血糖(浓度0.1%)

(1)来源

(2)变化

2.蛋白质代谢

氨基酸

(1)来源

(2)变化

3.脂类代谢

 

八、参考资料

 

1.氨基转换作用 谷氨酸在谷丙转氨酶(GPT)的作用下,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形成丙氨酸。由于肝细胞中GPT含量多,所以人患急性肝炎时,检测血液中GPT指标往往超出正常指标(正常指标是40左右),原因是一部分肝细胞破坏了,使大量GPT进入了血液。

2.肌糖元对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也有作用 肌糖元在氧或无氧条件下,都产生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进一步转化为乳酸,如果供氧不足,全部反应均可逆,乳酸可重新合成肌糖元。产生的乳酸可由血液循环运走,或直接被氧化,或在肝脏内肝糖元,在血糖浓度降低时,就可以转变成葡萄糖,从而间接维持了血糖浓度的稳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