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浅谈命题用语内涵的教学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6 16:01:59   

(湖北宣昌市葛洲坝六中 周炎东)
    我们先看近三年全国普通高考(以下简称“普”)、上海市高考(以下简称“上”)、新科目组高考(以 下简称“新”)中的几道题目。着重号是笔者所加。
    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1991、普)
    A.手工业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条件(1991、普)
    A.有巩固的工农联盟
    B.国家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
    C.国民经济已明显恢复
    D.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3.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守军抵抗失败,炮台陷落。其直接原因是:(1992、普)
    A.葛云飞中炮牺牲
    B.琦善拒发援兵
    C.奕山缺乏作战决心
    D.牛签临战逃走
    4.第一次民办大战后,英法经济衰退,就其主要原因法国不同于英国的有:(1992、普)
    A.丧失了大批精壮劳动力
    B.在俄奥土等国的投资丧失殆尽
    C.本国的战争债务巨大
    D.工农业发达地区遭受严重破坏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1993、普)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6.护法运动的直接目标是:(1993、普)
    A.恢复《中华民国约法》
    B.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恢复国会
    D.恢复参议院
    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1991、上)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教训
    C.大臣陆贾建议 D.刘邦远见卓识
    8.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1991、上)
    A.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B.恢复农业、恢复国民经济
    C.巩固工人阶级与劳动农民的联盟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1992、上)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是(1992、上)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
    B.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反封建制度的农民起义
    D.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1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1993、上)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它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12.列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下列三个不同时期的性质特征。(1993、上)
    (1)19世纪中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3.1917年,段祺瑞竭力主张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目的是:(1992年、新)
    A.换取美国对他的支持
    B.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的主权
    C.乘机扩大皖系势力
    D.取代冯国璋的代总统职位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对日本实行航空燃料、钢铁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其直接原因是 :(1992、新)
    A.日军占领中国武汉
    B.日本与德意结成轴心国
    C.日军入侵东南亚
    D.日军偷袭珍珠港
    15.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的直接目的是:(1993、新)
    A.建立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B.切断中国交通和外援线
    C.配合近卫声明以逼蒋投降
    D.援救深入南洋的日本孤军
    16.以下材料摘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西哀耶斯的《第三等级是什么?》(引文略)要求回答造成这种等级 划分的根源是什么。(1993、新)
    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情况看,这类题目是考卷中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仅靠死记硬背不能解决问题,只有 对教材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对命题用语的含义能科学界定,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顺利解 答。这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加强对这类题的教学是 必要的。
    学生常见错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 的差别。学生把握不准的命题用语较多,如“原因”类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 因、内因,主要目的、主观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前提条件等;“性质”类的本质、实质、性质,根源 、特征、特点等;“结果”类的最本质意义,最直接作用、客观效果、后果、主要受益者、根本受益者、直接 受益者等。其二,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或者不熟悉教材,缺乏正确分析的基础。其三 ,理论水平低,不会或不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