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告别二十世纪的历史思考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8:5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不通过革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反动统治势力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如果前一个历史任务不完成,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因缺少必要的前提而成为空中楼阁。这就是为什么近代中国的民族英才,总是不惜抛家舍业,流血牺牲,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全部历史,已经对革命的作用作出了最为明确、最有权威的回答。
   二十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十九世纪下半叶,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也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新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也在旧基地上逐步诞生和成长。错综复杂的矛盾,急剧深刻的变化,激烈尖锐的斗争,交织成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历史画卷。新与旧,正义与邪恶,抗争与屈辱,悲壮与凄凉,追求与失落,如此独特又如此奇妙地纠结在一起,赋予历史以极其深邃的内容。
   二十世纪的历史,既是这一段历史的继续,又是这一段历史的发展。二十世纪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是变革的世纪,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探索的世纪。而所有的探索、变革和发展,都是紧紧围绕近代两大历史任务来进行的。大体说来,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无数志士仁人经过艰难的探索,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通过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终于完成了头一个历史任务,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就是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标志。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民族振兴的广阔道路。二十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这是一个更为艰巨更为复杂的任务。在探索过程中,在变革过程中,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胜利,也有过挫折;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误。直到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了二十世纪继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才有了今天经济和社会生活如此迅猛而深刻的发展变化。
   纵观二十世纪的历史,自从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发展变化,都同党的领导息息相关。当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就取得巨大的进步;相反,如果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生错误和偏差,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脱离中国国情,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受到挫折,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何客观地、辩证地、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是正确认识二十世纪历史的一个关键。如果我们把二十世纪的历史如实地看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探索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经验与教训,就会有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和评价。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将近八十年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当然,对于党曾经犯过的错误,曾经遭受的挫折,我们也不应该回避,不应该健忘,不应该掉以轻心,而应该认真加以总结。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前面说到的问题的本质。否则,就无法说明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历史巨变,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人民群众始终衷心拥护党的领导。
   在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中国人民正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英勇奋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任何成例可援的创造性事业,当然也不会是一条没有任何艰难和风险的“平安大道”。目标已经确定,但征程还很漫长;道路已经开通,但探索并未终结;基础已很牢固,但挑战依然严峻。只要我们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人民日报》 (2000年12月28日第九版)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