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1:10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
   (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
   (三)民族的凝聚力与历史认同
   (四)结 语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许多特色,为今日许多号称文明先进的国家所没有。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曰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可详。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二曰纪传,三曰纪事本末,其他不胜备举”[1]
  
  钱氏之论,言简意赅,我们还可以做以下的申论。就时间悠久而无间断而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2],中国历史则数千年来,虽有朝代的变革,但前一朝代的历史为后一朝代所继承,所以历史和文化连续一贯,未曾间断。中间虽有少数民族和域外文化的进入,但都与主流文化融和而成为新血轮,近世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历史之悠久,远超过了文献的记载,例如西安半坡和河南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远超过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3]
  
  中国历史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史学发达,史籍丰富。远在殷商时代,即已有史官的设置,《尚书·多士篇》说:“惟殷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近代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信。殷商以后,历代以来除了史官负责记录当代的历史外,史学名家辈出,自西汉伟大史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后,这种体例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成为此后专记一个朝代的“断代史”通用体例。其他史书的体裁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也有专记典章制度的文化史,历代累积的史籍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光是一部二十五史,就有令人“不知从何说起”之叹!中国史籍之丰富为今日并世各国所不及。梁启超说:“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4],并非自夸之词。
  
  中国古代的史官和历史学家,除了记录历史和著作史书以外,更具有正直的性格与批判的精神,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5],这是中国历史独具的特色,为世界各国所未有。
  
  (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
  
  历史是否有用,在现代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受到了怀疑,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功用是被肯定的,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历史具有“垂训鉴戒”的功用。例如《诗经·大雅·荡篇》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6];唐太宗的名言:“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7],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近代学者,则深切了解,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之功用。“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这是钱穆先生语重心长之言。[8]
  
  除了上述以外,历史显然有保留“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及逻辑思维训练的功用。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历史的功用,所论甚多,有关这方面的名言名句实不须逐一列举。我们需要注意的应是历史知识的性质,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现代许多人质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系是对历史知识的性质不够了解之故。笔者曾经指出,就中学的历史学科而言,它的性质至少具有以下三项特征[9]:
  
  1.历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10]”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是不须多言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时人论者巳多,但在实施上,我们必须从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奋斗的经过、文化上光荣的成就,近代中国的忧患和挫折,以及当今应有的努力。这样,民族精神才能落实,以往中学的历史教学即特别强调这一点。
  
  2.历史是文化陶冶的科目。西方学者指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除了具备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以外,更要具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诸如忠恕仁爱之道、四维八德的精神,都需要透过学习历史加以陶冶,使历史知识内化成人格的特质。
  
  3.历史教学具有公民教育的性质。培养健全的公民,应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常说教育为百年大计,那么健全的公民教育不啻是实现此百年大计的总目标。各国的公民教育具有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立国精神的基础上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11]。公民教育既不能从国外移植,所以必须在本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生根,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的密切关系,也就可以想见了。
  
  历史科的性质既如上述,所以各级学校实施历史教育,显然是属于国家的责任。这与语文、数理、或技艺科目,在性质上也就迥然不同。历史的认知是没有办法做到像数理或技能科目一般,超然于国家民族的界线之外的,也无法完全摆脱民族文化的传统而不顾。总而言之,它是有主观性、有立场的一门学科。因为历史不是技艺或实用的学科,我们如以“实用”要求它,质问历史有什么“用”——这“用”似指现实生活中立即的“应用”,当然是错误的。
  
  根据学者分析,“历史”这一概念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二、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史,只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述历史发展的过程,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提高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水平。它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并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趋向完善。
  
  三、习惯上对历史的记载和阐述也称历史。如正史、野史、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宗教史和文化史等[12]。
  
  就“历史的记载和阐述”而言,著者是避免不了主观的立场的。例如以三国的历史来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对于诸葛亮北伐之事则记载为“诸葛亮寇边”。但是南宋朱子的《通鉴纲目》因以蜀汉为正统,所以对诸葛亮北伐的同样一件事,则记载为“丞相讨贼”。同样的历史事件,出现完全不同的记载,并不是著者任意歪曲历史的真相,而实是由于立场不同的缘故[13]。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