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5:32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无法自觉主动地让学生自学扩展知识面,提高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等等,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面等等是极其重要的素质,但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根本不让或者没有时间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素质,学生的素质比起八十年代是大退步了。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认为:素质教育是目的,应试教育是选拔手段,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中国的高考压力并不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坏处,而是争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所必定导致的竞争压力。解决办法是开放民办教育,还是要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最不坏的办法),等等。本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是教育界和媒体发明的能够大肆炒作的假问题。应试教育是一个含义混乱、不正确的概念,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最不坏的考试选拔办法,准确地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

   秦晖的看法确实是真知灼见,但他也没有看出前面已经提及的中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创新教育,而在于非常缺乏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培育,几乎把科学当成死的知识来传授,错误地以为学生的科学基础就只是死板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素养的核心(或者说是狭义的科学素养)当然是科学研究程序、方法和科学精神,还包括具体化的科学研究的技能,科学的批判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等等。有一句话说:当学生把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有很多的科学知识肯定会被学生忘记,学生学到的技能也会生疏,唯有学生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如何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等还会是学生受到的教育中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科学研究素养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必须培养这些素养。

   虽然本人的在中小学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的阐述看上去有些理想化,但美国能够在小学就已经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中国也应该做到。

   而且,中国现在由于高校大扩招,高中毕业生平均50%以上的升学率,可供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已经使得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生”,与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比压力不大了,应该能够全面进行科学研究教育了。

   但中国大多数的中小学,让学生受到这样的合格的科学教育是几乎不可能的。它首先需要更多的资料、更多的实验设备,也就是更多的资金,国家要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谁都知道: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至少有九年是义务教育,一些论者指出,《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政府至少要做到免收学生学费,但在这一点上,在很多地方中小学学费、杂费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义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应尽的的义务都没有做到,地方上的党和政府组织却有逼迫家长以及他人的交费的权力(一些地方乱收费,变成了天经地义的权利)。这样,在资金上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合格的科学教育吗?

   其次,中国现在的一些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弱智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在这样的逼迫下,考评标准所要求的考试成绩对教师的压迫空前残酷,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变成了对普通教师良知的拷问。量化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压迫必定会转移到学生。教师学生都是不得不为了考试成绩教和学,教师上课就是满堂灌: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考试,讲试卷,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但这样肯定是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不合格的教育。在八十年代,教师拿的是铁饭碗,没有这样的负担,而且高考是尖子生的竞争,而现在,高校扩招,中等的学生加入竞争,独生子女政策使家长别无选择,加上教师的决定性影响,所以现在学生负担与竞争空前残酷,远远超过八十年代,教育水平相应地也比八十年代大幅度下降。所以,在中国,素质教育只是欺骗人的口号,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的时候,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却最为低下。再举个简单例子就够了:八十年代哪个教师会不顾师道尊严去教学生作弊?但现在本人和同事在外县监考高考以及通过教师之间的交谈,已经听到了某些班主任教学生在高考中作弊的事情。八十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再有问题也没有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叫学生作弊的。所以,那时的学生作弊情况等远比现在为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开始了大滑坡,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面临崩溃。

   本人一九八二年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一九八六年起担任中学教师至今,作为一个既经历过高考又已经从教十六年的教师,本人坚决反对社会上和教师中的流行观点,即认为全国的统一的高考是目前分数教育的原因,是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谈,是考试地狱、分数挂帅、题海战术等等的原因。这观点似是而非,完全错误,因为八十年代的高考对中学生、学校的压力远比现在大:录取机会比现在少,在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利益比现在强很多,高考考试失败后的就业机会比现在少,那时上级主管机关、社会、学生对高考情况作出评价比现在更容易、压力更大,但那时的高考对教师学生的压迫程度、考试地狱程度以及追求分数的程度却远不如现在。

   八十年代的高考比现在更加“一考定终生”,机会更少,高中毕业生录取率不到20%,甚至更低,而且是尖子生之间的竞争,一旦在高考中出现失误就非常残酷,理科生复读很少能够比应届考试正常发挥的情况考得更好,文科复读略有优势;但现在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大约是50%甚至更高,学生复读往往能够考到更好的学校。那时的高考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比现在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家包办一切包括分配,不交学费住宿费等等,还有助学金,农村孩子能够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现在学生要交高额的学费住宿费等等,不包分配,有可能毕业即失业。那时高考不被高校录取的话高中毕业生就业门路少,而现在就业门路更多。那时和现在的中国的每一位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主管机关、家长都十分清楚,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是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八十年代的高考招生数量相对稳定得多,一旦学校高考成绩进步或者退步,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作出评价很容易,评价影响大,压力极大。但这几年高校大扩招使得高中毕业生考取高校的人数连续大幅度增加,教育主管机关、学生、家长对中学的评价不断面对重新定位,较难作出准确评价,社会、主管机关评价的压力大大降低。因此,与八十年代相比,高考的压力已经大幅度下降,高考获得好成绩的获利剧烈降低,但同时中小学生的负担大幅度提高,考试地狱空前残酷,把中国的分数教育、不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等等的原因归咎于高考,岂不是咄咄怪事?!难道中国只有高考压力、考试压力不存在才能够进行素质教育?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高考或考试的压力必定会存在的,就算高中毕业生能够象美国那样百分之百升入大学,也必定会有进入一流大学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早就进行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教育,所以,高考、考试压力肯定不是中国中小学教育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教育或者素质教育的理由。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