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上)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3:14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评价水平的提问主要用在对历史人物和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和评论上,这种提问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①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可以选择功过兼具的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玄宗、康有为、俾斯麦、拿破仑等等。


如讲“法兰西第一帝国”,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鲁迅说:“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语言都离开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请结合拿破仑的事迹,评述鲁迅的史学观。此题中,拿破仑事迹是知识性内容,结合问题分析帝国对外战争影响具有启发性,得出的结论又具有思想教育性。


②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应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一类是课本上虽未作明确评价,但历来就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如武则天、曾国藩、左宗棠等;另一类是岳飞、文天祥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


例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评价岳飞时,教师提问:有人说岳飞是抗金将领,有人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评价:A.阶级的观点。岳飞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维护的是南宋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是必然的。B.全面的观点。岳飞一生中的主要事业是进行抗金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受到人民的尊敬。C.中华民族与国外民族和国内民族间关系相互区别的观点。由此,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不是民族英雄。这样,就将学生从一般的社会认识统一到教材的科学结论上来了。


又如讲《中国边疆的新危机》时,组织学生评价左宗棠。有的学生说他是刽子手,也有的说他是爱国主义者,也有的说他是洋务派的代表。教师不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作全面的分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左宗棠残酷地镇压了浙江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又是洋务派的代表,兴办过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起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他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利用阿古柏伪政权来分裂我国新疆的阴谋,所以应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左宗棠。学生们还发现:从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来分析,左宗棠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抗击俄英侵略,收复新疆之举,难能可贵,是民族英雄。


③评价重要历史事件的提问,最好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苏联建‘东方战线’”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讲焚书坑儒,师生展开了如下的评价:


师:焚书坑儒可以做出多种评价,请你们想一想,到底可以做出哪些评论?


生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应该禁止儒生引用《诗》、《书》来借古讽今,扰乱人心。焚书坑儒是用严厉的办法镇压反对派,在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上,它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


生2:杀人、烧书的办法只能得逞于一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儒生暂时不敢议政了,但对政府也更加离心离德了,结果短期内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焚书坑儒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生3:书是文化,儒是掌握文化的人,一个烧了,一个活埋了,只能摧残文化,摧残人才,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充分暴露了专制主义统治的残暴。


生4:可否有一种折中的说法呢?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说,主观动机是对的,值得肯定;从发展文化的角度说,客观效果不好,应该否定。


师:同学们说的几种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到底哪一种评价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生5: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繁荣了文化和学术,我们是肯定的。秦始皇严禁私学,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把书烧了,连学习文化的工具也没有了。把人活埋了,连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书毁人亡的办法不管什么人来做,都应该全面否定,不能有一点肯定。


师:焚书是摧残文化,坑儒是草菅人命,结果是削弱和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焚书坑儒的客观效果,造成了秦王朝“帝业虚”,在“山东乱”中被“不读书”的刘邦项羽灭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焚书坑儒的实践效果很坏,所以对它要全面否定。


另如,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一般认为它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多方思考,还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它保卫了法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有的说它为法国资产阶级夺得了广阔的市场、夺取了欧洲霸权,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的认为它压迫和奴役了广大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是非正义的战争;有的认为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效果是值得肯定等。


再如,二战中苏联建“东方战线”的问题,长期以来受苏联史学的影响,教材只讲为自身的安全而建,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此大胆评价。学生们查阅资料,进行准备后,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有的说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时,苏联也乘机扩张,是乘人之危的可耻行径;有的说苏联对主权国家芬兰无端提出领土要求,还大打出手,是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有的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小国是公然破坏凡尔赛和约;有的说苏联的所作所为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使苏德战争提前到来,结果是损人又害己;有的还说苏联为一己之利大搞领土扩张,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国际影响十分恶劣等。可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发展,使学生们另辟溪径,做到“一题多解”。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