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九五”期间资源科学技术重大进展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31:59   

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5-0467-07

1 概述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估计,现代人均每年消耗的所有自然资源为 45~85t,在经济发达国家产生 100 美元的收入需要 300kg 自然资源。由于人类过度地消耗资源,引起了全球的资源短缺。世界很多重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土地沙化、退化,生产能力持续降低。森林赤字、草地被破坏,物种灭绝时有发生。有人估计平均每天要损失 100 个物种。人类活动加剧,淡水资源、能源供应不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 60 个国家缺乏淡水供应,已成为地区性问题。未来资源宝库——海洋资源面临浩劫,60% 的鱼类资源已处于枯竭之中。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严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未来,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发展道路。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的报告,提出并认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其概念包括 3 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02 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这是继 1972 年以来的又一次最盛大、级别最高的讨论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大会。会议通过并签署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 5 个重要文件。研究资源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资源科学成为世纪之交的研究热点。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此,资源问题更为突出。近几十年以来,资源工作者对我国自然资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对我国区域成矿规律及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东亚大气环流与气候预测、地震预报及地质灾害的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研究、“3S”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我国管辖海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及对大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国家探明资源、防治自然灾害、维护国家主权、摸清自然资源家底以及制定国家发展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90 年代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资源科学研究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源科学工作者在完善学科理论、利用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部分重大进展和突破。

2“九五”资源科学技术重大进展

2.1 采用遥感、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国务院于 1984 年正式布置开展全国土地资源调查;1995 年完成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2843 个县级调查单位的调查任务;1996 年全国进行统一时点的变更调查;“九五”期间全面完成从地(市)、省(直辖市、自治区)到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汇总。此次调查历时 15 年,采用遥感、计算机、GIS 等高新技术,首次全面查清了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2 843个县级调查单位的土地资源分类、质量、利用状况、分布及权属界线。

  调查过程采用以航空为主 (600万km2 以上)、航天为辅(近 200万km2)的遥感技术,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实行全野外调查。农区使用 1∶10000 的地形图 (14.5 万幅),覆盖面积达 396.8万km2;重点林区使用 1∶25000 地形图 (1.1 万幅),覆盖面积 62.9万km2;一般林区和牧区使用 1∶50000 和 1∶100000 地形图,覆盖面积 396.4万km2;1∶200000 地形图主要在西藏和西北部分高原、偏远地区使用,覆盖面积 95.4万km2。同时,还充分利用航片、航天遥感资料。航片使用面积 611.4万km2,卫片使用面积 154.5万km2。在航片纠正、面积量算、数据汇总、土地利用图编制、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广泛应用计算机与 GIS 技术,并创造性地开发了许多适用软件。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成果的精度,据全国 1.5 万多个样点实测面积与调查面积对比,误差均在 1∶110000 以下,完全符合国家要求。

  此次调查统一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执行。该规程规定了基础图件和调查内业、外业各个技术环节的质量标准,还规定了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共分 8 个一级类,46 个二级类)。它们既符合中国国情,为各有关部门认可,同时又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技术规程保证了成果质量,也便于成果的汇总和应用。

  此次调查在调查土地利用的同时查清了 177 万个基层权属单位的界限。各权属单位之间、各行政单位之间相邻边界采用接边法,保证面积不重不漏。此种方式不仅达到一查多用,而且使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更好落实到各权属单位和行政辖区,并为其接受增强了成果权威性、实用性。

  此次调查不仅查清了数亿个地块的利用类型,还查清了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和坡度等级,为退耕还林、还牧,为生态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提出了线状采样框架的采样新方法,开发成功与之相配套的 GVG 农情采样系统,形成高效农情速报与农作物估产技术体系

  为了克服以往面积采样和点采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采样技术领域的已有成果,结合中国土地利用及农作物种植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线状采样框架的采样方法和相配套的 GVG 农情采样系统,获得满意效果,使我国估产工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首次提出采用线状采样法,即样区采用长而窄的线状样区,以线状样区代替现有面积采样法中采样段的小样方,借以反映采样段的农作物种植成数,以适应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获取。相对于现有的成数采样法,线状采样法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采样过程继承了面积采样适合于作物分布零散、插花等区域采样的优点,与我国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采样需求一致;②采用线状样区,保证了样区的面积特征,从而保证采样过程信息量更大;③样区相对集中于一条线上,适合于选派专业的采样队伍集中进行,并可借助交通工具与摄影工具考察样区内的作物种植面积,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采样效率。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