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九五”期间资源科学技术重大进展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31:59   

  系统的建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覆盖国家不同决策层次和不同区域大小的国家基本资源环境遥感动态信息获取、处理、分析与信息服务的服务体系。在我国形成了针对中央、部门、省 ( 自治区、直辖市 )、区域和县 ( 市 ) 不同管理单元的资源环境动态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分析能力,特别是具备了在 1~2 年内完成全国范围资源环境状况遥感调查与监测的能力,使得我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从研究与实验系统首次成功走向实践,并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现已为国家 11 个中央部委以及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了信息服务,支持了国家资源环境管理业务的技术更新,全面提高了原有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系统还积极支持了“九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伴随稳定的数据用户群正在推广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服务范围包括国内政府决策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大学、国防部门和商业机构以及包括联合国有关组织、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系统试运行中十分关注重大环境问题,在攻关期间,积极投入了 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在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运行系统先后支持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科技规划和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的制定;此外,运行系统还对国家统计局县级农业土地资源遥感调查、2000 年春华北沙尘暴成因研究、全国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调查以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服务,保证了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6 资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和奠定学科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

  “九五”期间,我国资源科技工作者完成了一批促进资源科学发展和完善的标志性成果,在资源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和奠定学科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首次系统总结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资源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由 600 多位科学家、耗时 5 年编撰完成、总计达 320 万字的宏篇巨著——《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全书包括总论、通论和分论三部分。总论主要阐明了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论则从综合资源学的角度,围绕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和资源法学等综合性研究,阐释了资源发生、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为部门资源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分论则从部门资源学研究出发,阐述了各类资源的形成、演化、评价及其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全书在总论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阐述了 18 个分支学科的学科地位和科学内涵,提出了资源科学研究的框架体系和核心内容,为建立和完善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反映资源科学概貌的专门性著作,是我国广大的资源科学工作者对世界资源科学研究的一大贡献。

  《中国资源科学丛书》由 1 000多位专家、学者编撰完成 42 卷 ( 本 ) 约 1 500万字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是我国有史以来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入地反映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巨型著作。该书从实践上极大地丰富了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资源科学的理论水平,推动了中国区域资源学和部门资源学的发展和完善。

  全书包括地区卷、部门卷和综合卷。地区卷每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 ) 各一卷共 30 卷 ( 重庆市包含在四川省内 ),主要阐述了区域资源分布、资源特点和资源态势,在资源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资源综合评价,并阐明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部门卷包括水、土地、气候、矿产、森林、草地、内陆水产、野生动植物、能源、海洋和旅游资源 11 卷,重点论述单项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潜力,探讨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途径与措施;综合 1 卷,分别从全国、重点地区、单项资源和资源分区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的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问题,为中国区域资源学和部门资源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框架基础。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作为中国第一部自然资源系列著作,首次全面总结了中国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和区域综合研究成果,为资源科学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经验。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性研究;一种是专门性研究。虽然研究深度参差不齐,但都有了长足发展。以土地资源为例,从土地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承载力到土地经济、土地规划、土地法学与土地管理,已构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随着各单项或专门自然资源研究的日益深入和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与资源法学等综合性研究的日趋成熟,资源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日臻完善,加上资源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日益扩张,使资源科学研究在 20 世纪末期开始步入现代科学领域。

3 展望与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资源科学研究再度成为全球热点。从资源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来看,现代资源科学研究出现五大趋向。

3.1 科学研究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的研究

  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向是资源科学研究日益国际化和全球意识日益增强的必然结果。无疑,人类正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特殊物种在改变着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共享地球上的资源,具有共同意识,协调发展,人类才会有所作为。这不仅来自于区域间及国家间科技与文化的交流,而且来自于区域间与国家间资源贸易、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互相影响,更来自于人类持续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之间的互相依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