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施特劳斯文集》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3:36:15   


施特劳斯学派最近已经连续开了三次纪念《自然正义与历史》出版五十年的学术讨论会。最近中文世界学者也已经对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产生甚大兴趣,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正好是该书出版五十周年之际,可谓适得其时。鉴于施特劳斯学派晚近以来已经崛起为足以与整个美国主流学界相抗衡的显学,我们以下有必要先看一下这个颇为奇特的学派。


三、施特劳斯在美国

不过不管施特劳斯与美国政治究竟发生了什么关系,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他本人的思想并不是在美国政治和美国思想的氛围中所形成的。施特劳斯于1899年9月20日生于德国一个乡下小镇,与他的同时代人例如汉娜.阿伦特、本雅明、肖勒姆(GershomScholem)、洛维特(Lowith)等同属所谓“德国犹太人”。对他们这一代犹太人来说,尚在青少年时代首先目睹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冲击,随后则是海德格尔哲学革命的强烈震撼,但紧接着的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以及他们个人作为犹太人的流亡生涯。1938年施特劳斯被迫流亡到美国,已经是四十岁的中年。在美国的最初十年,显然适应得很辛苦,发表的大多是些两页左右的简短书评,看得出来是在通过写这些书评逐渐熟悉美国学术氛围,但他想的当然不是如何跟上美国潮流“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苦思自己如何不被困死在美国主流学界当时盛行的种种时尚之中。所幸的是,到五十岁那年,他总算在学术界初步站稳了脚跟,那一年(1949年)他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并受邀在当年的沃尔格林系列讲座(WalgreenLectures)发表演讲,演讲结果就是他后来出版的成名作《自然正义与历史》(1953),该? 椤暗悸邸焙涂琢秸露悦拦餍兴汲钡纳羁膛校撬瓿了嫉慕峋А5匾氖牵谥ゼ痈绱笱У慕部紊羁逃跋炝酥ゴ蟮那嗄暄ё樱笔绷轿煌暌?5岁进入芝大的神童学生──日后在美国都大大出名的理查.罗蒂(RichardRorty)和爱兰.布鲁姆ㄗAllanBloomㄘ即都受他的影响而全力攻读柏拉图。据罗蒂在自传中回忆,当时芝加哥大学的基本风气是普遍认为美国流行的主流思想和学术例如杜威实用主义等太过肤浅而渴求更深刻的思想资源,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施特劳斯的讲课被认为最深刻而风靡芝大,吸引了芝大最好的学生。虽然罗蒂以后重回杜威实用主义传统并成为批判施特劳斯派的主将之一,但布鲁姆则成为施特劳斯学派第二代掌门人。不过施特劳斯对学生的巨大吸引力也恰恰使他在教授圈中甚受嫉恨,流行的抱怨是最好的学生都被施特劳斯“偷走”了。而就施特劳斯本人而言,他对这些青年学子的感激之情实不下于这些学生对他的感激之情,日后当他的密友柯耶夫(Kojeve)向他抱怨说现在巴黎最好的青年学子在知性上都已未老先衰时,施特劳斯回信得意地说:“要想见到心态尚未老化的青年学子,那就必须到芝加哥来”。施特劳斯弟子们以后大多都继承了施特劳斯这种首重教学的传统,尤其着重本科的“自由教育”(libe raleducation)。


到芝加哥后的第十四年,施特劳斯与其第一批弟子出版集体成果《政治哲学史》(1963),成功地淘汰了此前流行的萨拜因(GeorgeSabine)的《政治理论史》,也标志着所谓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学派的初步成型。次年(1964)施特劳斯六十五岁寿辰,弟子们又特别出版了祝寿文集,书名题为《古代人与现代人:政治哲学传统论集》,典型地反映了施特劳斯学派的基本关怀: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古典西方”的视野检讨“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包括强烈批判当代美国主流学术。整个学派的基本取向或可用施特劳斯的两句名言概括:


“现代人与古代人之争这段公案必须重新开审;换言之,我们必须学会严肃而不带偏见地考虑这种可能性:斯威夫特当年把现代世界比作小人国,而把古典世界比作巨人国,他是对的。”


“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


施特劳斯这一原本植根于欧洲思想特别是尼采-海德格尔传统的“古今之争”问题意识,对其美国弟子产生的一个深刻冲击是促使他们重新思考美国文明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美国弟子以后逐渐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美国政治就其最好的方面而言体现了一种实践的智慧(practicalwisdom),这种智慧更多地来自于古老的传统,而非来自洛克”,亦即认为美国较多继承了西方古典传统而较少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另一派则是以布鲁姆为首的主流施特劳斯派,强调美国政教体制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上,亦即建立在施特劳斯所谓“低俗而稳固的基础上”(lowandsolidground)。但尽管有这种分歧,两派实际一致认为西方现代性的弊病必须由西方古典政治哲学来矫正。早期施特劳斯学派圈子中因此实际有一个非明言的等级,即研究古典的高于研究现代的,研究欧洲和早期现代思想(马基亚维里、霍布士、卢梭等)又高于研究美国和当代的。也是因此,早期施特劳斯弟子实际较少有人专攻美国政治,比较例外的是专治美国开国时期“联邦党人”思想的戴孟德(MartinDiamond)和专治“反联邦党人”思想的斯多林(HerbertStroring),以及研究美国宪法的伯恩斯(WalterBerns)等。但以后施特劳斯学派在美国政治和美国宪法研 究领域俨然成为一大派,而且即使他们专治古典的学生也往往同时研究美国政治。这是因为这些美国弟子日益觉得现代性的问题就是美国的问题,现代性的危机就是美国的危机,确切地说他们深感焦虑的是六十年代以后美国日益加速的巨大社会文化变革究竟把美国带到何处去。可以说,施特劳斯本人植根于欧洲意识的“西方的危机”意识在其美国弟子那里日益转化为“美国的危机”意识。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施特劳斯学派的所谓“古典研究”绝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学究式研究,而恰恰是由强烈的当代政治关怀出发的:深入研究西方古典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现代性及其危机,反过来施特劳斯更认为惟有深刻地理解现代性才能真正体会古典思想的良苦用心所在。


正因为如此,施特劳斯强调“政治哲学本质上不是一门学院职业”──“政治哲学”既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从施特劳斯强调的“危机意识”出发(现代性的危机、西方文明的危机、当代美国的危机),把整个西方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在施特劳斯看来,当代学术的日益专业化本身就是“现代性危机”的一部分,因为这种专业化只不过大批量地造就尼采所谓的“我们学者”。按尼采的说法,“学者”的出现是知识民主化和平等化的结果:“学术人发表了一份独立宣言,宣告今后不再接受哲学的统治”,从此以后知识不再有等级秩序,不再有纲目之别,一切知识都平等了,没有什么重要不重要之分,而只有时尚的翻新。其结果是大批量的知识生产,但只不过徒然让人“知道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knowingmoreandmoreaboutlessandless),不但不能使人专注于思考,反而导致所谓的“学者们”日益陷入“普遍的世侩主义和蔓延的媚俗主义”(universalphilistinismandcreepingconformism)施特劳斯主张的“政治哲学”因此完全打破文学、史学、哲学、神学等专业篱笆,同时更贯穿从古典西方研究、中世纪伊斯兰、犹太教和基督教思想、近代西方思想起源一直到当代美国研究。用施特劳斯的话说,如果今天已经被迫都要专业化,那 么就让我们“在最重大的问题上专业化”(tospecializeinthemostweightymatters),这就是专注于从古到今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具体地说是研究从古典文献一直到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等历代西方重要文本。通常而言,施特劳斯最好的学生往往首先集中研究古典特别是柏拉图,其次则是卢梭和尼采,因为这二者最深刻地暴露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危机从而成为以后所有现代性批判的源头(施特劳斯所谓现代性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浪潮)。但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读法同时强调,研究柏拉图的前提是把握修昔底德,因为修昔底德最充分地展示了古典政治的视野,而研究卢梭和尼采的前提则是把握马基亚维里、霍布士和洛克,因为后三者奠定了现代政治的视野。在施特劳斯极为独特的阅读西方思想序列中,柏拉图、卢梭和尼采隐隐居于最高位阶,而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海德格尔则分别被视为前三者的补充或深化,亦即强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同大于异,强调把握康德黑格尔的关键在卢梭,以及阅读尼采海德格尔必然返回柏拉图,等等。这里的中心线索始终是要首先把握西方现代性对西方古典的反叛即所谓“古今之争”,如施特劳斯所强调,“古典人与现代人的争论是最根本的争论,这一争论要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更根本,也 比康德黑格尔之争更根本”;甚至,“古今之争”的问题比“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分歧”更根本,因为“西方现代性”是对雅典和耶路撒冷的双重反叛。这里因此有必要特别指出,施特劳斯虽然以其文本细读方式即所谓“字里行间阅读法”(readingbetweenthelines)而出名,又有所谓分辨古典著作中的“俗白教导”(exotericteaching)与“隐讳教导”(esotericteaching)之别的著名主张,但所有这些文本细读的前提是先立乎其大的眼界,否则文本细读必陷入学究式的琐碎无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