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化学命题的原则与趋势之二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31:18   

 

1在试卷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综合上述实验现象,推测该混合气的所有可能组合有:(将所有情况写全,多写、错写倒扣分,若横线不够可另加。)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     。”从题目的呈现形式上看,好象是加大迷惑度,要倒扣分,但是从题目的分值上可以看出,本题实际答案是四种情况,没有第五种,更不是三种或两种等。

二是试卷的内容上。无论是时事新闻,还是生活百科,一定是从正面且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出发,主要想从试卷的内容上让学生有所得。例如“84消毒液”的成分,平时很少有人关注;“过氧乙酸”的用法,不是大家都能了解的;“火箭中的燃料”对学生是神秘的;“厨房化学”中除水垢是赶感兴趣的;“液晶材料”的用途、化学式等是迫切想了解的。全卷还特别注重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渗透,例如从网上查询资料,完成对本地区的雨水的酸碱性的了解;用生活中常用的饮料瓶、眼药水瓶等组装的简易装置等;另外注意对一些化学谚语的引用,引起学生对自然学科在生活中的高度关注,如“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谚语的解释,激发学生去探究谚语中隐藏的化学道理。

三是试卷的德育功能。本卷主要体现弘扬主旋律,以激发爱国热情为宗旨。例如“见证三峡135”、“神舟四号”、“南水北调”、“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等。让学生在做卷中体会命题者的意图,体会全卷的思想内涵。

一份试卷就是一次对话,一次无声的交流,是命题思想与教学的碰撞,是教学方向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碰撞,更是主导这个地区一段时间甚至一个时期化学教学的宏观基调和方向,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和实施教学策略的指南。一次命题就是对整个地区化学学科的一次把脉,更是对整个地区未来化学教学的一次定调。

1.2  关注社会自然:试题设计的基石

  本卷注重关注社会与自然,选择题中有8个小题,共16分,非选择题中共22分,占全卷的38%

从选材的角度看,涉及到生活热点、高科技、时事焦点、环境保护意识等。从用材的角度看,考查的点比较新,例如考非典,不是考它的成分问题,而是给出一段信息:“人们常用0.04%~0.5%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环境消毒。过氧乙酸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酸性液体,对皮肤有腐蚀性,对眼睛有强烈刺激作用,温度稍高即分解并放出氧气,可作杀虫剂、杀菌剂。”,然后考进行综合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题肢有:“过氧乙酸溶液可直接服用”、“可以用手直接接触过氧乙酸溶液”、“过氧乙酸性质稳定”、“过氧乙酸溶液不能直接喷洒到金属制品表面”,要学生从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考“南水北调”,不是考水资源的应用,而是考水的分类,进行最基本的化学分类的考查,也主要是让学生将该得到的分数拿到手;例如考“神舟四号”而不考“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主要是引导正面,避免消极,从设计问题上,主要是从质量守恒的角度(配平方程式的角度),这类试题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有一种“高起点,低落点”的感受,实属看上去吓人,做起来蒙人,想出来笑人。再如雨水的pH的柱状图,更是如此,主要想传达一个思想,学科理论与实际联系应用,实际生产生活中许多的数据的呈现形式是柱状图,如股票的涨跌,工业生产中的报表图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氛围是有益的。一个谚语的使用,使整个试卷的严肃气氛得到了很好的协调,而且学生在紧张的思索中也学到了知识,尤其是一个“捞”字,将大自然给予人的无私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满了诙谐。这个题目是一个枯燥的计算题,但是在呈现方式上,命题者努力体现一个目标就是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2在我国青海湖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是指Na2CO3,盐是指NaCl。人们从盐湖中捞得的Na2CO3会含有少量的NaCl。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含NaClNa2CO3固体25.0g,将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7.3%的稀盐酸,使气体完全放出,共收集到8.8g CO2气体。计算原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和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从本题中学生还会得到这样一个知识,为什么在纯碱中往往会含有少量氯化钠,同时也充分认识了一些“枯燥”的计算题的现实意义。

关注社会与自然的试题,在设计上要注意切入的角度,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试题的题干的设计,而且更要注意问题的方式,避免热点问法,避免不切合实际的问法,要在小中见大,在小中出新。

1.3  突出学科特色:试题设计的方向

      试卷的设计一定要体现本学科的本质,也就是要有“化学味”。

STS的题目最后的落点一定是学科最本质的东西,而STS的题目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学科的思想内涵。例如:所有的命题者都想在“SARS”或者日常卫生习惯上做一些文章,但是如何找准角度,是正确把握命题尺度的体现。不要在常规的套路上,但要坚决执行体现学科特色的要求。

3】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常用浓度为0.04%-0.5%的过氧乙酸溶液做各种预防消毒的消毒液,其化学式为:CH3COOOH,在配置过氧乙酸溶液的过程中,若量取水时仰视,(其他过程均正确),则结果所得溶液浓度:A.偏大B.偏小C.无影响   D.无法确定。这样的设计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也考查了学生学生实验中误差的分析,本题已经脱离了一般的问题的角度,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上,已经变成“低起点,高落点”的题目。

4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人们常用过氧乙酸进行消毒,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OH。(1)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过氧乙酸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是       ,其元素质量比为              。这样的一个角度显然是比较陈旧的,“陌生物质”都能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提问,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而命题要让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要求我们不落俗套。

实验题的设计是突出化学学科特点的最主要的题型。本次涉及到实验的选择有7题,可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实验现象的考查。

5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D.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主要是考查演示实验的现象,同时将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考查。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取5ml左右,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B.用托盘天平称量15.5gNaCl固体时,左盘放15g砝码,游码调至0.5gC.酒精灯用完后,可用嘴吹灭D.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洗涤干净。这一题只要是从四个角度看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的了解,分别是药品的取用、天平的使用、加热(酒精灯的使用)、仪器的洗涤等。二是鉴别与配制溶液;这两个题目,鉴别是一个常规题,是不用任何试剂进行鉴别,配制溶液设置了一个情境,是制药厂配生理盐水。这两个题目都比较简单,主要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类是图形结合的实验题,主要是想通过对读图能力的考查,再现真实的实验场景。如:气密性检查的一题,避开过去问学生如何检查气密性,而是直接提供一个检查气密性的场景,要求学生预测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考查学生对检查气密性的认识。

7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另一个题目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酸碱盐知识),但是呈现的方式是一个真实的实验场景,主要是想看学生知识能否真正的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化学现象中,这样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通过一个小实验就较好的区分开来,学生对浓盐酸挥发是了解的,对碱溶液与酸的中和也是知道的,对酚酞的变色情况也牢记在心,但是这样的三个知识点,当同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就看谁能够“活学活用”,谁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8小华将一张滤纸在某指示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放置一盛有某溶液的烧杯,过一会儿,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滤纸上的指示剂和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

 

A

B

C

D

滤纸上的指示剂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

烧杯中的溶液

浓氨水

浓盐酸

浓氨水

浓盐酸

 

R气体

 

还有一个题目也是以实验的方式呈现的,看上去是考查学生对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的题目。这个题目如果单纯的问学生该气体密度如何,如何收集,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正向提问,思考价值有,但思维的品质如何,体现得不很到位。后面的对该气体的吸收处理的方式上,也许很多教师和学生在“题海”中遨游多时,对倒扣的漏斗是有感性或者是记忆性的了解,学生也在碳一章的书后习题见过这样的装置,但是对这个装置的了解不够深入,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实际上是对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采取的吸收装置,主要是增大吸收面积的同时,使水上升到漏斗中后,烧杯中的液面下降,然后漏斗边缘与烧杯中的水脱离,漏斗中的水又回流到烧杯中,有效的防止了倒吸。但是这个题目没有正向提问,而是通过图让学生自己理解该气体在水中溶解性情况。

9题目为:下图是收集干燥R气体并对它进行吸收处理的正确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密度(与空气比较)

大于

大于

小于

小于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极易溶

极易溶

难溶

 

这样的考查方式对死记物理性质的同学束手无策了,而使真正理解性质与实际应用的同学感觉不困难。因为这样的问题即使不是非常“懂化学”, 只要思维方式正确,就能拿分。我们主要是想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让真正做实验、真正理解知识、真正运用知识的学生与那些靠死做题的学生区分开来。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