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阶段与特点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27:54   

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阶段与特点*

刘电芝1,张荣华2

(1.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400715;2.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6)

原文出自:http://www.pep.com.cn/200403/ca391392.htm

摘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已成为当前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堂策略教学主要涉及学习策略教学类型、教学阶段和教学的特点。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主要分为通用和学科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基本阶段为激发兴趣、策略剖析、策略运用和策略反思四阶段,学习策略教学的特点包括策略的选择、策略的教学要素、策略的教学展示及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条件诸方面。

关键词:学习策略;教学类型;教学阶段;教学要素;教学的有效性条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收稿日期:2003-08-01;修回日期:2003-12-19

*本文为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DHAO10261。

作者简介:刘电芝(1955—),女,河北文安人,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研究;张荣华(1955—),四川绵竹人,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已成为当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共识,学习策略的教学探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甚为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呢?一方面从新知识观来看,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程序性知识(解决“为什么”)和策略性知识(探讨“怎么做”)三大内容,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完整的知识教学应包括这三个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仅是进行第一和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考虑策略教学的教师微乎其微,因此从新知识观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从新课程的要求来讲,新型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而大多数教师既缺乏策略的意识更无策略教学经验,因此探讨策略教学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拟从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类型、阶段和特点三方面来进行探讨,为学习策略的教学在我国的兴起与研究提供借鉴。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

就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类型来看,从是否与具体学科知识相结合,可分为通用学科学习策略教学和特定学科学习策略教学。通用学科学习策略指不与特定学科知识相联系,适合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如信息选择策略、信息组织策略。特定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知识相联系,适合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如数学学习策略、英语学习策略等具体学科学习策略。通用学科学习策略运用范围广,适合各门学科,但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帮助不大,而特定学科学习策略由于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可以较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从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来看,一般包括三种类型:1.意识训练。指对策略有较多的了解,认识到策略的有效价值,常留意并关注策略的运用及其运用的有效性。例如,注意在学习中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向同伴学习有效的方法,总想把新学的方法运用到解题中。2.元认知训练。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视、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的主要功能是给主体提供有关认知活动进展的信息,以保证主体随时调节,采取更接近目标的解决办法与手段。例如,这样一些行为就属元认知的表现:自己发现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上课走神时,自己能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依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对自己做出评价;等等。元认知训练应贯穿于整个策略教学中,在不同的策略教学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不同阶段围绕它们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面对问题时,选择什么合适的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问题所提供的情景?这种策略的使用程序是什么?使用后,思考选用的策略是否有效?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重新选择什么策略?使用策略有效之后,应提出选用的策略为什么有效,该策略的有效价值是什么?还可运用于其他类似地方吗?3.具体策略训练。包括短时训练和长时训练。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怎样使用以及什么时候使用和如何评价策略的成功使用。长时训练指策略训练时间更长,包括的策略更多。长时训练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而且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1](202—203)在训练的初期,教师的指导要全面、细致,要及时给予外部反馈。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依靠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而不是依靠教师的外部控制来进行策略的学习。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阶段

奥克斯福特(Oxford)提出了策略教学的八阶段:①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和有效的学习时间;②选择良好的学习策略;③整体考虑策略的教学;④考虑动机因素;⑤准备材料和设计活动;⑥实施完整的策略教学;⑦评价策略教学;⑧矫正策略教学。[1](203—204)前五步为计划和准备阶段,后三步为实施、评价和矫正。

认知性语言学习方法(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简称CALLA,专门设计了语言学习策略教学程序。该程序展示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引入、传授、操作、评价和运用等循环往复的五阶段。依照这种程序设计,对学习策略运用于学习过程先要有明确的指导,然后逐渐降低指导力度,这样培养学生肩负起自己选择恰当学习策略的责任。CALLA程序设计的学习策略教学包括以下五阶段。[2]1.准备阶段:搜集策略。本阶段的目的是搜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有效策略。对策略的搜集可以包括:讨论能够用于当前学习任务的策略;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以了解策略的使用;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描述他们各自在执行一项任务时的思维过程;也可以运用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使用过的学习策略和关于个人对使用的学习方法记录的日记等。

2.展示阶段:该阶段集中解释说明学习策略。向学生讲述即将教授的学习策略的特征、有用性和运用。也许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向学生讲一下教师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比如说教师可以一边读投影仪器播放的一段文章一边讲述:如何依据题目做出预测;如何来回忆先前的知识;如何有选择性地注意题目和粗体文本;怎样确定不熟悉的词汇,怎样根据前后文对生词进行预测;最后评价在阅读时取得的成功。要求学生回想如何运用这些策略的。教师也可以深入描绘各种策略,给每个策略一个具体的名称,并且解释清楚何时、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及运用这些策略的价值。这种展示可以让学生想象他们自己遇到类似的任务时也能取得成功。

3.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有机会在真正的学习任务中实践一下那些学习策略。操作活动常常是在与同学们合作中进行的。比如面对新问题,一群学生讨论最适合采用哪个策略以及为什么;又如读一段资料,讨论遇到的生词,并通过上下文推断它们的含义,运用概括的方法轮流概述文章的要点;等等。

4.评价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机会评价他们在运用学习策略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活动包括:学生在操作后向别人请教或传授的情况,研究学生对有关策略运用的记载,或通过开放性问题或封闭式的问卷材料,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某些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评价。

5.扩展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自己决定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把这些策略运用于本门学科或其他课程中去,实现自己对策略的综合运用并提出对这些策略的个人理解。通过本阶段,学习策略指导过程就完成了,因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地制定策略,反思且调整自己的学习。

我们在《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九五”课题研究中,根据对学习策略教学的理解和便于课堂操作的特点,提出了策略教学的四阶段。

1.趣味引入。通过对话或有趣事例的引入,也可先让学生自发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待其产生困惑或无力解决时,再呈现新策略。总之,以不同的方式,多样化的手法激发学生学习策略的欲望与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渴求知道的积极情感状态。这样,教师的外在指导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2.策略剖析。此阶段教师应深入浅出说明策略的实质(根据不同年龄对象,采用不同方法。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宜采用归纳法;年龄大的,宜运用演绎法),详细揭示策略的运用过程,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实例应利于学生接受,特别是学科学习策略的阐述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因此,阐述策略的知识点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中选择,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由于其知识的陌生或难度过高,就会影响其对策略本身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例说明策略运用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详尽展示内隐的思维过程,步骤要具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策略运用的过程与有效性,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状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策略剖析就成功了。

3.策略运用。让学习者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策略,必须提供练习这些策略的机会,才能深刻体验到自己运用策略的过程,这才可能真正学会这些策略。在策略的运用阶段,教师应设计或精选能运用该策略的典型习题,呈现的材料应尽可能丰富化、多样化,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尝试。通过本阶段的练习,使学生能切实掌握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中。

4.策略反思。策略反思是策略教学的必不可少阶段。包括策略运用过程的回顾、策略运用的关键地方、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评价(激发运用策略的积极情感体验)、策略的迁移(即还可运用的类似地方)。

上述不同的教学阶段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八阶段论强调了策略的准备及如何准备,五阶段论比较完整,包含了准备、实施和扩展整个过程,四阶段论则突出了策略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

三、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特点

策略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其能否有效取决于策略的选择、策略的教学要素、策略的教学展示及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条件诸方面。

(一)应教哪些策略

学习策略如同知识一样是难以穷尽的,学习策略的教学首先应考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该教那些策略,这涉及策略的选择问题。根据已有研究,策略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使用最普遍的策略;2.最有效的策略;3.容易学的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要素

怎样教才能使策略教学有效?这涉及策略的教学要素。布朗等(Brown,A.L.,Campion,S.C.& Day,J.D.,Brown,A.L.& Palincsar,A.S.)认为策略教学应包括三要素:一是学习策略;二是自我执行与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围。[3,4]我们在承担的国家教育部“九五”课题《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中则总结出策略教学的四要素:1.给策略命名,命名要尽可能简短、新颖(如手舞足蹈背诵策略、剪剪贴贴记日记策略),并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说明策略的实质;2.说明怎样做,即具体展示策略的实施步骤;3.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知道所以然,明确这样做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以防止机械套用;4.讲清什么条件下这样做,使学生能迅速、适时、恰当地选择符合当前任务的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展示

1.策略教学应具体化

要使学生顺利掌握策略,策略教学应具体化,分阶段进行。例如教学凑整百的简算策略时,展示“275+299=?”例题,策略剖析分四步进行:(1)观察:首先观察数字特征,哪个数接近整百;(2)凑整:把接近整百的数299凑成300;(3)计算:300+275=575;(4)纠正假设:由于把299看成300计算,多加了1要减1,从而才得到正确答案。依次连贯的“看、分、算、纠”四步使学生有轨迹可依,能比较容易地一步一步掌握所教策略。

2.策略教学需外显化

许多学习策略是内隐的,不是靠眼睛能观察到的。所以教师须尽量把学习策略外显化,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体验到。比如“全脑阅读策略”的教学,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右脑,与左脑配合参与阅读活动,以提高阅读的效果。那么怎样才算右脑活动?如何调动右脑活动?这些过程是看不到的。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或对学生的具体启发,使学生产生体验才能领会。如在通过“小鞋匠”一文教学“全脑阅读策略”时,师问:通过第一段话,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小鞋匠在焦急地等一个人。实际上,这时学生的右脑并没有真正地活动起来,仍然只是左脑对文字的理解结果,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瘦的、胖的?是高的还是矮的?如果想象的是瘦的,是怎样的瘦(脸是尖的,还是颧骨凸出的)?又如是怎样体现小鞋匠的焦急?眼神(左顾右盼)、姿势(坐立不安)是怎样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步步提问,才会逐渐激活学生的右脑,形成一副完整的图形画面。再如学习“天线”一文,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该文的学习,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线?甲学生答“看到了一根长长天线”,而乙学生则答“看到了在风雨中一根细细的、亮亮的、高高的、左右摇晃的天线”,乙学生呈现的是一副有色、有形、有动感的丰富画面,显然是右脑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这时,教师立即反馈到:“你的右脑真正激活了!你看到的是一幅丰富的画面,独有的天线”,使学生进一步实际体会到什么是右脑的激活,将内部思维活动外显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3.策略教学要加强主体体验

学习策略教学中的主体体验是指通过尝试、应用而获得的关于具体策略的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内心认同,它是沟通学习策略与问题情境的中介桥梁,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5]再高效的学习策略,缺少了主体体验也难以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成为具有个人价值意味的智慧能力。

但由于主体体验具有内隐性,难以观察、检测,导致了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在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教师往往只重视策略本身的讲解,而缺乏对主体情感的激发。学生缺乏主体体验,学习策略的学习就会停留在简单的尝试、演练甚至机械学习阶段,难以向应用、迁移和新策略生成等高级阶段推进,因而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主体体验应该包括学与教两个方面。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如果缺乏主体体验,就难以领会到策略所包含的思维活动、程序与价值,更难以把策略内蕴展开、外显,使之形象化、情境化,感染学生,使学习者身临其境,生动地感知、吸收、内化。如讲“全脑阅读”策略,教师自己的右脑如果都不能启动起来,学生的右脑怎么可以充分调动;从学生来讲,缺乏主体体验,就难以把外部的指导转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如“影视语言运用策略”的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影视画面说明不同的影视语言,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影视语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影视语言在文章中的妙用,感受到影视语言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感染力与魅力,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运用的欲望和冲动,这样外部的教学就能顺利地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运用。

(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条件

策略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策略研究关注的问题。要保证策略教学有效,以下条件不可缺少。

1.突出条件化知识

所谓条件化知识,是指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策略的使用不是万能的,总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如在教学“整十、整百凑整简算策略”中,其条件化知识是:式题有接近整十的数运用“整十凑整策略”;有接近整百的数,运用“整百凑整策略”。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凑而达不到简算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移动策略”中,平行移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平行排列,旋转运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一点相连,翻转运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间有对称轴。学生掌握了条件化知识,才能在众多的策略中迅速、正确地选择合适的策略。因此,突出条件化知识是策略教学的重要一环。

2.防止应用性缺陷

研究表明,在策略上,学生存在两种缺陷:一是学生缺乏策略,无策略可用;二是应用性缺陷,即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策略,但不能应用或错误运用。

根据我们关于策略教学的系列实验表明,出现应用性缺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策略巩固程度不高。策略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是一致的,只知道怎样做、如何做还不够,还必须通过足够的练习才能熟练巩固,只有巩固了的内容才能正确运用。

(2)主体策略运用意识不强。由于主体未真正体会到策略的有效性,虽有策略,但却缺乏策略运用的意识与愿望,一旦缺乏外界的提示与引导就难以自觉运用。

(3)主体体验匮乏。主体在学习策略时,缺乏情感的激发与参与,未产生运用的欲望与动机,这样获得的策略可能只是当时有效而难以持久,从而导致运用性缺陷的产生。

(4)缺乏条件化知识。缺乏条件化的知识,就会导致个体不知道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一个策略。因此,为防止运用性缺陷,在策略的教学中,尤其是理科内容的策略性教学,要特别注意突出条件化知识的教学。

关于策略教学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策略的选择问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策略教学的迁移问题等都急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验。

参考文献:

[1]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2]Chamot A U,Barnhardt S,EL\|Dinary P B,Robbins J.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M].White Plains,NY: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9.

[3]Brown A L,Campion J C, Day J D.Learning to Learn: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J].Education Researcher,1981,10(2):14-20.

[4]Brown A L,Palincsar A S.Inducing Strategic Leaning from Texts by Means of Informed,Self-control Training[J].Topics in Learning & Learning Disabilities,1982,(2):1-17.

[5]田良臣,刘电芝.试论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体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35—38.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