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17:26   

  (4)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5)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有权自己选择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
  (6)评价观。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课程参与的能力。“课程参与指的是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解、经验来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从课程决策到评价)”。[3]因此,课程参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参与课程开发、决策、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所必备的综合性能力。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动的

  “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4]实际上,“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5]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逐渐促使“教师由‘生存关注’阶段(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走向‘任务关注’阶段(更多地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法而非学科知识本身),乃至教师关注的升华: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起责任,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6]
  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具体而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但在目前教师教育领域很多方面积重难返而课程改革条件又不充足的情形下,教师又怎样才能尽快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呢?实际上,我国教师目前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比较低下的,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的课程研究与开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又受到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突击训练达到要求;同时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凡此种种,都是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我们应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教师教育改革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

  教师教育的改革,应从新课程实施所必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的全程规划设计,建立一个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职前的教育要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课程意识的培养,强化专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提高。职后的培训则应采取师资培训机构、多媒体网络与学校自主进行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并以技能型、实践型、评价型、研究型和理论型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则应在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基础上,在集中、强化培训已告一段落的情形下,把后续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并逐步过渡到以“校本培训”为主,“研训结合”、“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阶段。有学者认为,目前的校本培训还存在较多问题,无法很好地体现它应有的作用与效果,因此,需要对校本培训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改进。在这方面,学者提出如下建议:(l)必须明确校本培训的概念,以避免产生实践的偏差;(2)校本培训必须制度化;(3)校本培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实施;(4)校本培训必须具备相应的保障系统;(5)校本培训要处理好培训与科研的关系;(6)必须建立高效、科学的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