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08:03   

        中国青年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樊未晨  甘丽华
       上星期,为了准备期中考试,一年级的楠楠连着好几天都是晚上11时左右才睡觉,负责楠楠日常学习的奶奶赵女士说:“海淀区用的是新课程的教材,拼音的教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只教孩子们念,不教他们写和拼,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家长再教一遍。”其他家长也有同感,每天放学,等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交流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辅导孩子学拼音。
        从2001年起,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1600多个县区参与了新课改的实验,近4000万名中小学生在使用新课程教材。
         就在一些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忙着制定“新课标”、“新教材”时,一些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发生了:性格内向的孩子无法融入“花哨”的课堂教学;心急的家长们在课外忙着给孩子补课;老师们手里准备好几套教材,一套应付课改检查,其他的用于正常教学……
         于是,不少关心教育的人士忧心忡忡:课改的推行者与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好像走在两条路上,这种推行者独自唱卡拉OK的局面,暴露出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强的越强弱的越弱:课改加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现在新课程的设置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的,农村推行比较困难。而且它更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而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则会跟不上。”某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彭处长说得非常直率。
         近一段时间,记者观摩了很多节“新课改”的公开课,这些课留给记者最鲜明的印象是“眼花缭乱”。一节课上,老师不仅要不断地使用“提问”、“引导”等教学手段,还要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制作很多教具,电脑辅助教学也几乎每节课都出现。
           这种教学在农村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是不可能进行的。
         记者在湖北省一所小学看到,不大的教室里坐了93名一年级同学,最后一排学生的后背几乎贴在墙上,稍一动就会蹭到黑板报上的粉笔灰。一位旁听课的专家在那堂课上调解了3起“纠纷”:后排认为前排挤了自己的位置、前排一不小心弄掉了后排的书、左边同学一走动磕着了右边。在这样的班级里,连正常的教学都很难完成,更何况是组织学生们讨论,使用各种教具。
          据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进行的一次调查,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明显低于省会、市县和乡镇的教师,他们中认为新课程理念“完全可以实现的仅有5.6%,认为受到条件限制暂时不可能实现的达到了44.4%,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更加强化,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劣势则更为明显,部分专家担心,我国教育界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同一省内也出现了。
         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方红峰说,浙江有90个县区,其中25个欠发达,现在90个县的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
         部分老师也开始担心,课改会加大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
        一位教师介绍,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参与越多收获越多。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打破这种习惯不是一两个文件、一两节公开课能够起作用的。再加上孩子的性格存在—定差异,孩子们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积极参与其中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几次公开课上,记者都发现了几个游离于热闹讨论之外的静静的孩子。

一个小学生周末参加7个培训班:旨在“减负”的课改

却一定程度上起到“增负”效果


         小易是武汉市一所省级示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现在最不愿意过的是周末,因为“周末比平时还累”。据了解,小易的妈妈在双休日为他报了7个培训班:奥数、英语、语文、阅读、基础数学、美术、古筝。
         一位学生家长坦言,课改是好,孩子在学校学习变得快乐多了,但相比以前,学校教的课也变得容易多了。自己的孩子如何与那些还没有进行课改的同龄入竞争中考、竞争高考?“学校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可以改革,可以实验,但我一辈子也只有一个孩子,容不得实验,时间也容不得我们从头再来。孩子要出人头地,只好在课外下‘苦功’。”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自己布置;学校不发辅导资料,家长掏腰包购买;学校不补习,家长带孩子周末奔走于各种补习班。
           武汉市武昌区新华路小学的一位老师介绍,别看孩子们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么活跃,他们回家后可不轻松。她所教的班有30多人,周末不参加任何补习或所谓培训、培优学习的学生只有3个。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那么为什么这个旨在“减负”的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减负呢?
          用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室一位老师的话来说——课改倡导的价值观念与现在家长和社会秉承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分歧。
          浙江省某所小学曾经实行过“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了3个层次的作业,学生只要将自己那个层次的作业做好,就可以拿到优、良。但是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却遭到家长们的反对,他们觉得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降低了教学质量。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