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全员交往”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35:47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中的社会交往是学习交往,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整体要求。心理学理论亦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旅伴,人的素质是在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协调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有两个要求,对内是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对外,是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构成完整的整体。任何人总是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素质是人的整体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体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交往素质的培养应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的交往素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市场经济与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国内国际交往合作的频密纷繁,这一切必然反映到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来。展望21世纪,当代的小学生将置身于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伦理、外交甚至军事等种种形式的人际交往之中。培养交往素质,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建立“全员交往”课堂教学模式正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数学中贯彻和落实交往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方法。
   一、 “全员交往”教学模式内涵
   交往是指一定情境中的主体间借助一定的媒体所进行的相互认知、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教师、同学、家长等这些主体之间在一定的时间、场所、交往的规范和相互间的心境等条件下,为了传递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和满足需要等目的,借助语言、符号、图表等交往手段,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
   全员交往是指参与学习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全体参与的交往,它既有个间的交往,更有群体间的交往,而且交往的形式是多向的,多次的,多种形态的,并且它更重视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从而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教育力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表露和发展。
   “全员交往”教学模式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说和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论述为指导,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及系统科学方法论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交往素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构建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操作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型”课堂教学,充分激活教学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做到在教学中交往,在交往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因此,“全员交往”教学模式又叫做“交往?探索?发展”的六字教学模式。例如在一般的数学课堂中,对定律、公式、解题策略、解题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先让学生回顾感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去尝试解一些问题,或小组合作,或互相协商,寻找解题途径,然后讨论其中渗透的公式、方法、定律,从而找到解题的策略。
   二、“全员交往”教学模式的运作模式。
   根据构建全员交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遵循整体性、主体性、时代性、活动性和社会性五项原则,把课堂教学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构建成数学课堂交往教学模式的基本式(或叫通式):
   1.导引探索,确定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是:(1)使全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因;(3)启发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
   对教师的要求是:(1)设计简明扼要,且能激发学生达标的内心需要;(2)善于筛选主要目标。
   2.独立思考,自学质疑
   这一步的目的是:(1)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内心需要;(2)使学生建立起讨论主题的认知基础;(3)使学生形成对小组讨论内容的个人见解;(4)充分让学生在互问中明确理解学习目标,激活课堂中的人际交往;(5)使学生对前述要求的问题正确把握;(6)暴露学生在独立自学中产生的新问题,便于调整目标;(7)使学生在师生交流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启发或帮助。
   对教师的要求是:(1)精心设计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2)督促学生积极思考;(3)重点点拨后进学生;(4)在巡视中搜集学生的即时信息;(5)对独立思考问题答案的反馈,要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6)创造积极沟通、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7)创造良好的交往活动和交往情境;(8)及时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或问题的学生;(9)善于随机把握提出的核心问题,通过引导、示范和分析,启发学生学会科学地提问。
   3.小组研讨,合作探索
   这一步的目的是:(1)为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2)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内容的理解,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3)纠正教师无法纠正的错误;(4)通过互相竞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5)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活动的能力。
   对教师的要求是:(1)确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其指标包括主题中心、全员参与、实际体验等;(2)加强平时引导,包括宣传讨论要求、训练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的互相观摩和评价等;(3)加强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视导,包括观察、检查、指导、示范和搜集信息等。
   4.组际交流,点拨深化
   这一步的目的是:(1)通过组际间群体交流,为较多的学生创造“代表集体”的机会;(2)通过群体思维撞击,进一步拓宽全班学生的思路,并将小组的共同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认识成果;(3)纠正小组的局部性错误;(4)促进小组讨论;(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活动的能力。
   对教师的要求是:(1)尽量为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创造代表小组的机会,防止交流代表集中在成绩较好的学生或组长身上;(2)妥善安排各组交流的次数和顺序,保证各组之间的竞争机会与表现机会大致相等;(3)善于点拨学生归纳总结;(4)结束时要对群辩交流情况作必要的评价总结。
   5.全员沟通,精练检测
   这一步的目的是:(1)让学生在训练中进一步形成共识;(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自学交流,提高交往能力;(3)学会沟通、互相促进;(4)形成良性竞争,调动学习主体积极性。
   对教师的要求是:(1)精心设计好提供独立或集体训练的内容;(2)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完成;(3)重点辅导后进生;(4)在巡视中搜集学生的即时信息;(5)对竞赛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 下一篇文章:论文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