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动”的现象初探及解决策略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3:53:53   

一、存在的一些不能“动”的现象

在数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欲望很大,但有的习方法不对路,经过一段时间后,生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有的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跟着老师“动”起来,听课显得很吃力,自己操作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对数毫不敏感,没有一定的悟性,想好但又很困难,导致对数科的习焦虑情结,对数习产生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生的习效率低,预习课本、听课都是“似懂非懂”,做有些题目时对题意不能正确理解,分不清条件和结论,不知道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思维混乱,难于下手,听了讲解,才恍然大悟,觉得“这有什么,很简单嘛。”有的生数应用意识差,对应用题总是一筹莫展,对所知识不能潜移默化;还有生说:“我上课已经听懂了,但就是做不了题,我该怎么办?”,真的听懂了吗?这值得考虑。

二、不能“动”现象分析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造成生不能“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障碍

有的生对数习产生恐惧和焦虑与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类生的习动机很大,一心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想在课堂上解答较为困难的问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宠爱和重视。一旦表现自己失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反而受到同的讥讽、嘲笑,就会对自己的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习数的材料,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敢“动脑、动口、动手”。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格为自卑、优柔寡断、悲观、思想狭隘等,很容易将问题向坏的方面想,成天心事重重,无所适从,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听不好课,成绩直线下滑。当然,师的行为对生的影响也很大。师的语言、语气、表情、态度、动作等很容易造成这类生的误解,认为老师对他们不重视、偏心,于是对老师产生不满,课堂上也不跟着老师“动”起来。

2、数语言障碍

有的生“动”不了题目,主要在于读不懂题,看不懂图象和符号,这就造成了数语言障碍。他们往往表现为对数语言的识别、理解、转换、构造、操作、组织、表达等有一定的困难。根源在于对数基本概念把握不到位。比如恒成立问题、含参数问题,对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结合基本概念认真分析,对所涉及的数语言加以识别、理解、转换,不难找到突破口,按照一定的程式构造、组织数语言,用数语言表达解题过程。

3、缺乏创造性数思维

有的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能正确地思维、分析,缺乏数思想方法和数认知结构。遇到问题时,不能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所需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4、数应用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

有的生在处理应用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样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怎样的数加工,进而产生“所知识用不上”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生只管习,不管生活实际,很少将所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树立起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意识,缺乏创新精神。

除了以上一些情况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影响着生的不能“动”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三、让生“动”的策略

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生“动”起来,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师对在宏观、微观、情境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从心理、情感等方面对生进行调控,从习方法、数思想方法、数思维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疏通,充分展示实际问题的产生背景,让生容易接受。

1、心理、情感调控

“心病还需新药医”,生的心理上出现问题,需要师从情感方面进行育,“好言一句三冬暖”,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效果最佳。及时鼓励可以让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手。师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从心理、情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有的生基础掌握不牢,接受能力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敢动口、动脑、动手,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害怕出现差错,受到其他同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