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浅析适应新课标的整体把握阅读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6:46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整体把握”放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语境中严谨表述,并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一种通用阅读教学方法,是对读物整体内容的把握。现代阅读追求的是综合效果,无论是在课堂研究课文,还是在考场应答试卷,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进行语言训练,都力求统摄全文,驾驭整体。从文章学角度来看,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意义联系的系统,它有自己的整体结构。具体文章中的字、词、句、段是文章的有机部分,不能让它们游离于文章之外,必须把它们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处理。只有把它们放到具体的文章中来理解,才能恰如其分,合乎逻辑。如果分析文章不从整体出发,而是常常将一篇有机的和谐的文章机械地肢解成中心、结构、技法、修辞、语法、字、词等各自孤立的部分,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的结果是使学生在分析文章时,常常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结合文章的主旨去考虑问题,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因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常常是表面的、片面的。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如何。整体阅读解决的就是对文章基本内容、基本面貌的把握。它是进一步研读文章,对其各个侧面、各个局部深入开掘的基础和前提。如果阅读课上解决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把握课文的习惯,那么,对局部的深入探讨才有合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那么,阅读中的整体把握主要是把握读物的哪些内容呢?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就明确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把握文章的总体印象。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写作意图的体现,即文章的整体意义。阅读文章首先是感知主要的东西,得出总的结论,暂时忽略一般内容、次要方面。这主要的内容就是作者运用了哪几项主要材料,表达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例如,阅读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环境气氛等领会主题;阅读散文要从主要人物、事物、景色等品味作者旨意;阅读议论文,要从中心论点和与中心论点发生联系的分论点及论据中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阅读说明文要对事物或事理的说明过程、方法抓住说明的特征。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什么是思路?张志公先生说:“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张志公《怎样锻炼思路》)换言之,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结构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

(3)把握文章的结构布局。如果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那么,结构布局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材料犹人之“血肉”,主题似人之“灵魂”,结构布局象人之“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灵魂无所依附、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结构,文章不能楚楚动人。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谋局布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呢,以下我们介绍一些方法。

(1)破解题目

给文章标题加定语。学生在给课题加定语以及说明为何加这个定语,都需要用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来说明,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给《中国石拱桥》的前面添加修饰成分,学生添加的成分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古老的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世界著名的中国石拱桥”、“美丽而且坚固的中国石拱桥”、“古朴灿烂的中国石拱桥”、“造型奇特的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多姿多样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独一无二的中国石拱桥”。同学们添加的都不错,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而且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给课文加副标题。在课文原标题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确切的副标题,既要符合课文的内容,又要和原标题紧密联系,还要用语简洁,这需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另一方也促使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从而完成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例如:给《皇帝的新装》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学生添加的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爱美的皇帝”、“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一个不称职的皇帝”等,通过这个练习,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给课文加副标题,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人物的总体特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目的水到渠成,教学活动新颖别致。

给课文另拟标题。这需要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进行拟题。如在讲授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宁鸿彬老师就叫学生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学生经过阅读全文后,拟出了各式各样的标题,并都能说出各自的理由。有的拟“奉承多变的奥楚蔑洛夫”,有的拟“两面人”,有的“拟荒唐的奥楚蔑洛夫”等等,最后经过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就形成了对文章比较全面的了解。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