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主观题评分“和稀泥”现象浅析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5:21   

或许这个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中考阅卷中而不是高考阅卷中,或许这个问题不如作文的评分误差来得敏感而显性,或许它看起来有益于大多数考生同时也无损于少数考生,公众和媒体对它令人惊讶地集体性盲视或缄默,但公众和媒体的盲视和缄默丝毫也不降低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某种意义上,其发生面之广,危害性之大,比之于作文阅卷的误判错判,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便是语文主观题阅卷评分的“和稀泥”现象。

和作文评分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别,主观题评分的“和稀泥”现象,主要表现为阅卷人员批阅主观性试题时,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及操作过于弹性、随意,评分尺度被一味地放宽,答得好的给全分,一般化的接近于全分,答错的也送个基本分,无好无坏,无优无劣,人为地消弭优劣之别,大而化之,和稀泥,最终导致评分标准的失真、失控,标准形同虚设,评分标准等于没有标准。

主观题阅卷的“和稀泥”现象由来已久,原因固然复杂,涉及到命题、人员组织、阅卷过程等诸多细节。但分析起来,以下三点阅卷心理是主因:

一、保险意识:在中考全部科目中,语文是阅卷任务最重的,这就决定了老师们阅卷伊始就处于高强度的紧张机械的工作状态。客观题好办,a、b、c、d,眼睛一瞄,分数就可以给出,主观题那么多字,逐词逐字慢慢看势必影响整体进度,肯定不行。事实上很多批阅主观题的老师,连考生写了些什么都没看清楚,便匆匆地一翻而过。作文是“九十秒内定生死”,一条赋值三、四分的主观题,据我的了解,大概也就是“三、四秒钟定分数”。在如此的高速度、快节奏下,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阅卷几无可能,在不能仔细斟酌的情况下,老师们一般就会“无数就给保底分”,甚至宁使千人漏网不枉杀一人。比如某地语文中考试卷最后一篇阅读材料往往会安排一道赋分10分的读写结合题,让考生就选文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关键语句等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一个熟悉的朋友曾经告诉我,他亲见一位阅卷老师“哗哗”翻着卷子,7、8、9分随便给,字写得好的,就打个满分10分。

二、同情心理 :中考与高考不同的一点是,阅卷人员几乎全部来自于初中教学一线,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感情深厚,比较体谅学生学习的辛苦与升学的不易。这种情感带到阅卷中,必然会影响他们作为“分数评判者”的客观性。面对寄托着考生的升学梦、深造梦,凝聚着考生的深切渴望和辛勤汗水的一份份试卷,客观题他们无能为力,爱莫能助,主观题他们则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笔下留情。如此,阅卷的着眼点就不是扣分,而是找分;评分指导意见上的“意思对即可”也变成了“搭上一点边即可”;可给可不给给分,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也会给点辛苦分。所谓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是也。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lw26.com

三、面子情结:阅卷伊始,阅卷召集人便会关照大家,从爱护考生的角度出发,对评分标准的解读、把握从宽不从严,批阅到中途时,还会反复提醒,生怕有人一时性起,笔下尸横遍野,有时犹嫌不够,亲自批阅示范,在众人张大了嘴巴,以为彼答案驴唇不对马嘴时,召集人说其实也可以给点辛苦分,原先担心自己改得较松的老师这时非但放下心来,而且简直可以闭起一只眼睛。召集人如此不辞辛苦,反复叮咛,众人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内中自有一层缘由:中考是区域性考试,最终大市范围内要汇总排序。如果本市(县)扣分从苛,均分必然偏低,大市统计比较,名次难免靠后,影响本地区语文教学的声誉,大家面子上都难看,谁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以上所述,似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其实它的积弊很多,不可等闲视之。

首先,它有违考试公平。这种“和稀泥”的评分方式对于大多数考生的利益或许没有造成伤害,对于语文水平偏弱的考生可能还有利无害,但它削减了语文素质较佳的部分考生的分数优势,在并非人人都能升学,优质高中资源稀缺的当下语境中,直接造成了对他们升学利益的伤害,在中考这种选拔性测试中,一种评分方式,如果它能使部分人额外得益,但部分人利益的获得却是以另部分人正当利益的削减为代价,这依然是对考试公平原则的戕害。

其次,它损害了中考的选拔功能。中考作为常模参照性测验,目的在于给出被测试个体在被测试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正是这种排序属性,决定了中考的选拔特性,而高级中学也正据这种特性择优录取。选拔功能决定了题目设计上必需的难度、区分度,而就题目的难度系数论,主观题通常要高于客观题。所以,命题者在设计主观题时,会着重安排理解、分析、鉴赏等较高层次语文能力的考查,而大多数语文素质不错的考生也往往期待着在主观题部分拉开与别的考生的档次。但“和稀泥”现象的存在,使命题者的主观意图大打折扣,部分考生的愿望化为泡影。如果再加上作文的不确定因素,其结果必然使部分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在中考中翻身落马,而一些平时语文水平不怎么样的考生,却屡屡咸鱼翻身,爆出高分的冷门。中考语文中的这种“高低倒挂”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干扰、损害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再次,这几年语文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育部关于语文中考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客观题的题量”,增加主观题的分量。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是正确的导向。因为客观题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它不能考查思维的过程,不适合考查创新求异思维,更难以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主观题的灵活性使它既能检验“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吸收、理解、判断、鉴赏、评价能力,又能检验“释放能力”,即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主张表达出来的能力。但活题活答案,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也是活的,如果阅卷时再模糊评分,大而化之,主观题对学生“吸纳能力” 和“释放能力”双重考查的题型优势将会消减甚至消失,它对不同水平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必然下降,其区分度也许还不如客观题,而且伴随着主观题比重的增加,主观题型固有的优势愈益转化为事实的劣势。如此,改革的初衷恐怕要“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