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给学生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8 16:32:03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动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

  关键词:发现 质疑 现状  方法

  一、课堂质疑现状

  1.课堂质疑“有名无实”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专门给学生一段时间质疑,而等学生一个个说完后,教师却按事先准备好的话总结一番,接着教师不管刚才质疑的具体情况,生硬地出示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而置学生的提问于一边,仍按既定方针教学。这样,把质疑当作了一种点缀和摆设,仅仅是过场而已,课堂质疑也就成了“有名无实”。

  2.课堂质疑成了“排练后的公演”

  曾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上课至关键处,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水平很高的问题,教师听后作欣喜万分状,对该生大加赞扬,然后重点突破,漂亮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原以为会给课堂增添一个亮点,殊不知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排练后的公演”,带着明显的演戏的痕迹。这种课堂质疑对学生的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课堂质疑解答后还留“遗憾无限”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对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教师不能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引导、点拨,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草草解释。这样,既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又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解疑之后仍有一大堆的疑问,一大片的遗憾。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把质疑问难引进课堂,需要学生不仅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还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敢问”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不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老师提问了。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1)从课题质疑。(2)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3)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

  (4从文章的重点词句处质疑。(5)内容矛盾处质疑。(6)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7)从语句重复处质疑。(8)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9)内容顺序有所变动处质疑。(10)从过渡段)处质疑。(11)标点符号处质疑

  (12)从插图处质疑。(13)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

  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可以学生相互讨论;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联系作业中进行。

  (二)把发现质疑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1、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

  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学能挑出其中的疑点,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如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会纷纷提问:是什么比金钱更重要?为什么说它比金钱更重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2、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学语文第一册《爷爷与小树》时,因为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问学生:“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和我们学的前几篇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这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称是。因此,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段”“一组”等等。我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了的名字“自然段”。我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

  3、读中释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以读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使他们始终保持“愤”、“悱”状态。我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在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后问学生:“老师读得好不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课文最后一句是: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只见教师沉思片刻后微笑地请那位学生坐下并说:“你听得真用心,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这样大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认为该怎么读,等一下再告诉老师好吗?”后来,老师又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发表意见,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有意思,看得出他是动脑了,而且是用心去学的。对于学生这种有个性、有创造的“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热情激励、顺势牵引。那么,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就不只是那位提问的学生,而是全班的学生。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