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创新作文教学与实践之四:突出亮点,让文章闪烁智慧之光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3 15:20:20   

“叔叔,祝您身体健康。” 

“叔叔,祝您……” 

在声声祝福声中,我将切蛋糕的刀递给了爸爸,爸爸的手颤抖了,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想笑,可却不自然。我的朋友哭了,我也哭了。烛光中,我看到父亲的眼里闪着泪花。这次的生日我过得最开心,蛋糕似乎吃起来也最甜,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文章开篇如天外惊雷,破空而来,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先声夺人的效果。 

排比导入。如《放下感情的叶片》:“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作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排 山倒海,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 

奇句导入。如《题乌江亭》开始这样写:“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刀锋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读完这几句,你有何种感受?恐怕不是用“撼人心魄”之类的词所能完全表达吧? 

再如《夜》。 

夜 

夜是有魔法的。 

夜空下的世界与白天截然不同,所有的事物都换了面孔,若即若离地在身边弥漫成一种别样的氛围。 

周围的一切好象模糊了,又似乎清楚了。在日光下我们用眼睛去感知的世界,在夜色中(世界)却在用心与我们交流,表象已无从辨识,但那种沟通的感觉却是清晰的,让我们发现世界的背面藏匿着的灵魂。也许只有在视觉无法充分发挥的时候,心灵才不会被所谓的事实羁绊,可以让知觉任意伸展。这个时候,人才能真正面对自己,那被熙来攘往的尘世淹没 的自己。 

讨厌夜的晦涩,却喜欢夜的安静。夜幕似乎是天然的消音器,即使是喧闹,在夜幕中也会少一分噪音。内敛就是夜的气质,冷淡却可以冶艳,清晰却可以忧郁。 

夜就是这样,有着种种面具。白天的光线太犀利,远比不上夜的灯火。只有在夜里,光与影才被渲染得如此鲜明。灯火辉煌处,夜有着漫不经心的颓废,那诱惑如影相随,好似魑魅;而寂静的黑暗中,只有几点寒星冷冷放出光线与沉默的街灯相呼应。夜又是沉默而优雅的,思索一些深沉的问题。这时的夜,清凉而毫无修饰,带着透明的坦白,可以做倾诉的对象,可以抚平烦闷,可以让灵感与思路松弛地涌现。 

喜欢看静夜中的繁星点点,新月如丝,最好没有满月的太多光线。望着远处的灯火,被星芒的冷光衬得温暖柔软,不知世界上有多少人也在夜色中如此冥想。 

躲在夜的一隅,偶尔发呆,有时看出远方夜空中飞过的航班留下闪烁的几点灯光,心中会猜想有人正在回家的路上,有人正在飞往他乡。夜色已浓,怕是有人安睡,有人难眠吧。很多人大概还在夜色中流浪,回头望见屋中台灯昏黄的光,我心中涌上一种安定的幸福,心情就这样慢慢沉淀,安抚白天已紊乱的心跳,又恢复到最初的淡泊与闲适。 

喜欢被夜风吹着,呼吸那清凉的空气,有些冰冷,但可以自在逍遥。夜是做梦的时候,谁又能说那些梦不是我们灵魂真实的种种?夜的魅力就在这真实与虚假、坦白与不坦白之间游走。 

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暖洋洋的味道,让人慵懒而不习惯。在夜幕中穿着单衣站在阳台上,这才终于找回了最舒适的清新。如果温度可以不再升高。如果夏天不会来到,夜会始终冰凉如初,永远不会染上夏的浮躁,我如是期待,虽然明知不会实现。 

钟爱夜凉如水。 

文章以“夜是有魔法的”开头,仅仅六个字,便引起读者好奇之心,仿佛中了魔法一样忍不住要读下去!真正奇句夺目,片言居要,纲举目张。 

三、彩线穿珠,超级链接——注意过渡句段的锤炼。 

优秀的文章总是非常重视过渡句、过渡段的锤炼,因其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一气呵成。 

如《月是故乡明》(2003年全国优秀作文) 

月是故乡明 

是谁,在白露横洒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理智之间那奇妙的天平。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光,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不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橘黄的灯光。 

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出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即便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念起这些。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己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它的靓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保持的温柔与芬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执的情操。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便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因为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 

萧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得如在故土,更像一个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上了它。就如同母亲对并不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千年的白露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易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