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与反思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4:19:40   

仲应华

(嘉峪关铁路小,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课堂评价;媒体资源;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使师的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方式和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习方式,生在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习已成为课堂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生、贴近生,参与到生的习活动中,使自己的“”真正为生的“”服务,使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生,生在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习了。同时,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一、 “个性张扬”得到了重视,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却被忽略。

课堂上不再是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生有了“动”感。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师误以为对生提出要求会束缚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二、许多师重视了课堂评价,评价的语言也更趋向于激励,但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改革使得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氛围也的确使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师还不会评价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师对生的评价、生对生的评价、生对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师对生的评价,而生间的互评、生对师的评价则很少有。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读完课文后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生的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师都应把会评价生、善于评价生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三、多媒体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更科、合理。

新的理念不但带来了方式和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师的引导,看不到生的思维,本应是师和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师的课有明显的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的主导,而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四、致力于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师所关注,但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致力于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生分成若干小组习,是合作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师僵化地理解合作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习的形式。有的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习,几个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习好的,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师在生合作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是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习要遵循合作习的原则。首先,合作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习的时机,当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生进行合作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习当作我们课堂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五、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过程分析代替目标落实,二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体现。

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过了当作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分析完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过了,但并不能说明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老师的过程,即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的过程,即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生在多次的反复的不断训练中,逐步地去体味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还比如说数中对情的反馈,反馈情主要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生的习状况,及时了解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而很少能够感受到生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正是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