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碎言小学阅读教学(一)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4:08:22   

碎言小阅读(一)

 

一、说说阅读

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读书、读文章,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

想想自己是怎么阅读的,就会知道读者和文本是怎么对话的。

我们多有这样的经验,看到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首先是题目或书名、封面吸引了自己:这里面写的是什么?拿过来,赶快读一读。孩子们也一样。拿到新课本,每个孩子都会这样想:这里面都有些什么?赶快翻开看一看。爱读书的人,哪怕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放过一篇或一本自己想读的东西。只有那些不爱读书的人才不管这些呢。。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阅读是人类求知的重要形式。阅读开始于阅读需求。到了一定的年龄,阅读需求就成为每个人的成长需要。

我爱进书店。书店里总是挤满了人,大家贪婪地翻着书、读着书,泛舟于书的海洋。小孩子们,大孩子们,也都沉浸在书香之中。但是,我也见到许多书店的少儿读物书架上被辅书充斥着,农村书店更是如此。现在的书价十分昂贵,薄薄的一本儿童读物就要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广大农村家庭能买得起吗?就是城市里,许多家庭仅够温饱,能给孩子买得起吗?孩子上了,买书只能是买辅书,读书似乎成了读辅。图书馆没有少儿阅览室,不向孩子们开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早都没有了。这种环境怎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育的意义就是充分满足人的探求本能和求知的需求。语文育担负着培养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任务,首先是满足生的阅读需求。但是,不少语文却是考什么什么,繁琐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讲解,做不完的习题和练习,生的课外阅读根本没人问。这种语文每天都做着使生厌烦读书的事,扼杀着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除过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文本,哪一个人自己的阅读不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其实,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文本,有许多也是一种自由选择。只有那些强迫命令下不情愿的阅读才不是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文本并不排斥别人的推荐或介绍下的选择。生的阅历和认识的不足需要别人推荐和引导选择文本,这正是师的职责。语文课本首先应该是供生选择的文本。可是不少生越来越不爱读语文课本了,原因是我们的语文仅仅把它当作了一本课本,如同数课本一样。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做不完的苦寡无味的习题,使生们越来越厌恶语文课。许多生厌恶语文课的心理已经难以自制,他们看到语文课本也不由得五内如焚。这种心理支配下的语文,怎能谈得上生的自由选择?强迫生选择他不愿阅读的文本是与师的责任相悖的。

开始阅读了。面对文本,看着那些文字,我们似乎听到有一个人在给我们讲述着文本的内容,阅读好的作品更是那么娓娓动听。我们在倾听,倾听作者的讲述,倾听作者的心声。这种倾听就是对话。从古至今,“从初降人世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哲解释的人大师,人类一直在倾听,一直在对话。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再请听众对话,在对话中倾听,倾听的历史就是人类生存和发胀的历史。”(王尚文:《语文对话论》)阅读中的倾听和对话,就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心灵的对话,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在这种对话基础上的自由交流和讨论是更广范围内人们的对话,有利于每个读者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读者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从阅读来说,首先应该是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师和文本、生和师、生和生的对话。离开了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语文中剥夺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道读者和文本是怎么对话的,有利于我们理解阅读

 

二、喜欢阅读

语文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尽管这一条目标只是在第一段提出的,却贯穿于整个中小各个段。如果我们的阅读使生厌烦了,不爱读书了,哪怕生的考试分数再高,校再奖励,那也是我们的严重失职。如果我们的阅读使生厌烦了,不爱读书了,课上得哪怕再花哨、再热闹,老师的“基本功”再表现得好,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得再好,那也只能是一节不够成功的课,起码是需要好好改进的课。

面对应试育,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讲解,做不完的练习,越来越多的孩子厌烦读书。

由于网络、卡通、漫画各种媒体的影响,许多孩子越来越远离阅读,不爱阅读了。据一个统计,现在的中小生约有60%以上的生不爱读书。

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少于同年龄西方儿童;而中国儿童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的时间比西方儿童晚了四年之久。这四年正是儿童习的关键时期。阅读量太少、进入自主大量阅读的时间晚,大大影响了中国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

这些更使我们感到语文使“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么重要。

怎么使生喜欢阅读?很简单,就是让他和文本对话,使他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也很不简单,因为社会的习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习惯是“我来你”,生的习惯是“我听老师讲”;还因为多年来的语文成了技艺之,训练之,应试之。习惯难以改变呀。于是小孩子进了校,开始时还很喜欢语文课,慢慢长大了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了,有的还厌恶语文课了。还有一些孩子从此不再喜爱阅读了,不再喜欢读书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程的悲哀!

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也就是和文本的对话中,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语文也只有在生自己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培养喜欢阅读的情感和习惯。

 

三、说说阅读能力

毫无疑问,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第7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记得1992年义务育大纲颁布时,一位专家说:“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理解,换言之,要能读懂。”“衡量阅读能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标志是,独立地读。叶圣陶先生说的使生‘自能读书’,就是强调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他对“读懂”的含义解释说,一是要能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就阅读来说还有一条,就是生必须能够从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来体会书面语言的运用,才算读懂了。他说“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和后面的话互相矛盾了,但是说阅读能力的两个标志是正确的。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大概念,理解能力包含在独立阅读能力之中。

过去一提起阅读能力,老师们就会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也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

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的重点是培养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它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

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位一体的目标表述。

    您说是不是这样?

 

生从上一年级开始就要习阅读,逐步会阅读。小生阅读理解能力

的培养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明明白白。就拿词句的理解来说吧。

第一段(1、2年级):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段(34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段(5、6年级)有两条: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心本年段的目标。

四、首先是生自己的阅读

阅读阅读,必须自己读书。阅读能力首先要在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做练习做不出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能主动进行探究性习,在实践中习、运用语文。”建议中强调:“阅读是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实践首先是生自己读书,真正把课堂习读书的时间还给生。

一节课40分钟,能不能用大部分时间组织生自己读书和讨论交流?让他们在他们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种生自己的读书不是放任,而是要有层次地组织生认真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自己读出味道,从而喜爱读书。

低年级生阅读课文,一般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在读中认会生字。接着是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达到读通。生读准和读通的过程也是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有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读在此基础上的读懂课文,就是质疑问难,抓住重点,读书讨论交流,进一步品读课文,诵读课文,从而实现较深层次地与文本的对话。

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意思是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的意思,就有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意思。

有层次的读书可以有多种层次,我讲的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

 

五、提出问题习阅读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这种新型的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问题是产生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习的始终,生通过问题来习;同时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生通过习来生成问题。

创新从探究而来,探究从问题而来。从小就要培养生的问题意识。

生自己提出问题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习,更是在培养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

语文不仅仅老师要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引起生的习,更要从小培养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语文过去我们说带着问题习,要么是老师提出问题生来回答,不太理会生的习需求和他们自己的问题;要么是按老师的预设由生提问题,不太理会那些离开了预设的问题。这样的提出问题习,生仍然是被动的习。

师要尊重每一个生,保护生的习积极性,对每个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倾听,亲切地肯定。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来自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特别要注意培养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师两个方面的悉心培养。一是问题来自认真读书,只有读进去了,才能提出问题。二是老师用评价引导着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你提的问题不错。
     ——问得好!
     ——你问得很好!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不简单!
     ——这个问题有价值!
     ——你的问题有深度!
     ——你看,你不也提出问题了吗?

 这位老师用评价引导着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她说:“从进入新课程,我就鼓励生提出问题。开始时,提的问题五花八门,许多问题不着边,后来慢慢地就会提问题了。”这里,“慢慢地就会提问题了”,很大程度包含着她用上面那些评价语言的作用。这位老师真是下了功夫,抓住了习的真谛。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