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中学生礼貌小议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2-28 03:00:34   


河南内乡职业中专普高语文 庞运鹏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连最基本的礼节都没有,家里来了客人,往往连个招呼都不打。”“我家的хх都17岁了,上学、放学路上碰到街坊邻居,从来不说一句话头一扭就走过去了。”“别说对别人,就是对家里大人又怎样呢?上个礼拜天,我家хх一大早就出门了,走时也不吭一声,直到天黑才回来,害得我和她爸四处打听,苦等了以天。”……

“礼貌”一词古来有之,是做人的准则。可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讲礼,而相当多的中学生并不把这作为一种大事看待。对待礼貌,视而不见、闻而不做、触而不感,难道不觉得也是一种可悲吗?

讲礼貌,被明确写在《中学生守则》第七条,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占据着大量的篇幅。而这两部规则是社会、家庭、时代对要求的最基本的准则。它不是毫无生机的条条框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知书”还要“达理”,更是要“达礼”。中学生只埋头读书,只求成绩好一好万好,怎么会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现在的教育之所以造成许多的学生不讲礼貌,就是“应试”惹得祸。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置素质教育于不顾,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只求书本的病态学生出现,令我们头痛的不在是少数了,而是大多数了。所以教育者先自己头脑解放,先表之以礼,后求之以礼。我们的教育不能是在毁一代人,而是要造一代人,而且是完好的人。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说过,文艺的要旨是在唤醒一批人。同样,我们的教育在于唤醒那些尚处在蒙昧状态的人。同时我要引用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认为我们要教会首先是人的生存和生活本领。难道我们在这里要不负责任的说“我的任务是教会他几个字”吗?礼貌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礼”中有“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和素养是结合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无礼和无教养几乎是同义词。因为无礼而碰壁的大有人在,除了日常因为一些礼节上的琐事而闹得不欢甚至大打出手的,现在社会竞争中“礼”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新闻晚报曾报道:“你好”“谢谢”“请坐”“再见”这些看似简单的礼貌用语用与不用会直接影响求职的成功率。才市的“细节效应”日渐凸现。笔者发现,一些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面试是从指甲里面是否藏有污垢、讲话时是否看着对方等细节方面开始的,不少招聘单位更是直言,相对于不注重细节的求职者,懂得把握细节的人才,其成功率要搞三成以上。因此礼不仅要大讲还要细讲。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古往今来,以礼为上,有君君臣臣的礼,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礼,有先礼而后兵,有礼多人不怪。正由于礼,我们的先辈们广交朋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今天改革开放之际,国门打开,国人和外国人进进出出,不讲礼貌何谈交往?何谈改革开放?如果我们素质低下,文明程度低,外国人则还会耻笑我们“东亚病夫”、“山野村夫”、“低能儿”。由此,“礼”不仅关系人格,还关系国格。我们的民族应以“礼”立名,我们的中学生应以“礼”立身。

日常生活中,常乘公共汽车,几乎没有人“让座”,年轻人不给老弱病残、孕妇小孩让座。不懂礼貌,不知谦让,是文明的悲哀?还是道德的沦丧?相反,到过外国的人都会发现国外几乎很少见到上下车争先恐后,也无人监督,还经常有人“让座”。我们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现实却少有其实,在外国人面前,国人不脸红吗?作为一名中学生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

礼是道德,礼是兵法,礼是传统,礼是桥梁,礼是润滑剂,礼是准则。你我为何不让它变为现实呢?



作者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可用于商业性质经营,如果采用请务必与本人取得联系。

作者邮箱:pypxy2003@tom.com

作者地址:河南内乡职业中专语文组(474350)

联系电话:13633992483 作者邮箱: pypxy2003@tom.com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