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自主  合作   探究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52: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审视传统的小语,那种面面俱到、串讲串问、惟恐不懂,以师为中心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小语应以生为主体,以促进生自能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探究发现为手段,以师引导下的生自读自悟为主,让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总之,就是在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从而促使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与发展。

  一、“熟读深思子自明”——还给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现代育理论认为:生始终是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生的自主习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习上给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在语文中要让生充分地读书。课堂上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读,促使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夕照》一文时,可放手让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精彩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如喜欢画画的就可以把这种景象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认为最精彩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思维活跃,把夕照的迷人景象画得栩栩如生。

  再如我在执研究课《麻雀》一文时,由于有不少老师听课,所以课前我精心设计步骤,准备引领生阅读、理解课文,可是在途中,一位同向我提出:陈老师,我觉得老麻雀真是太伟大了!您能不能让我们自由组合来演一演这个故事。这真是将我一军,若放手让他们表演,一定完不成本课时的任务,引来听课老师的非议;若不让他们表演,又觉得遏制了生的才能。咋办呢?“一切为了孩子”这一育的根本宗旨回响在我耳旁。于是我对这位同说:“可以,我和后面听课的老师希望能领略到你们精彩的表演!”一时间,课不像课了,同们在室里忙得个不亦乐乎: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编排,有的干脆手舞足蹈演起来了……大约8分钟后,一场场虽不算精彩但却形象逼真的动作及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下课铃响了,预先的设计只完成了一半,这堂既“糟糕”又“成功”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假若不尊重生的意愿,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方案会出现这样的课堂亮点吗?课堂还会如此充满生命活力吗?

  实践证明,给生以习上的自主选择,能充分调动生读书的积极性,生的个性也能在阅读中得以彰显和发展。

  二、“青山正补墙头绿”——提供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素质育旨在促使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生能真正地参与习活动。因此,在课堂中,师始终要坚持“以生为主体”的育观,给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生“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实现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方式。师只要把握好讨论时机,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巧设悬念,精要点拨,就一定能激活生的思维,使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中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

  如在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诗时,先让生进行自主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生自主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进行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句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诵诗句;然后,再让生推荐汇报结果,班中其他同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进行自由交流,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上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创设生深入探究的氛围

  一篇篇看似浅近的语文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鼓励生敢于从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题、文中重点句子及精彩片断、课文插图、文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进行质疑,并且引导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