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张扬个性,畅抒真情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31:24   

                  张扬个性,畅抒真情
                                 ——生习作指导之我见
                          通州市五总小 邱国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揭示了情感是人产生需要的诱因。而丰富的情感又是激发和强化主体行为的内部动力。习作时,师引导生披情行文,情文交融,使习作与自己产生“先期共鸣”效应,以此实现表达与习作的双向互动,焕发习作指导的生命力。
    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有:1、阅读源的影响使生作文模式化。  2、师评改的导向使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3、外来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生的语言表达退化和低俗化。4、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使生创造思维单极化。5、缺乏系统的训练材使生作文训练形式化。(《中国语文网》载)这从外因探索了习作指导中存在的偏离目标的弊端。那么,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习作指导如何引导生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写作潜能呢?笔者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尊重人格,张扬生个性;
    现代的基本理念是讲求上的平等。师和生的平等,首先必须是人格上的平等。无论何时何地,师首先要将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只有尊重了生的人格,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的一切。
    从某种角度上讲,真情实感,恰好是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的真切体现。俗话说:“孩子嘴里吐真言”、“童言无忌”,生很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阻碍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因素有很多:师的指导观念和方式,生生活阅历的深浅、知识面的宽窄、语言沟通的相容性等,构成了影响其表达真情实感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师的习作指导观念,对生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时下脱离生生活实际的习作指导观,对“应试育”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违背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套话、假话、空话的速成效应的“应试”指导模式,贻害无穷。一方面,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作文即“做文”“背文”的思想,滋长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歪风。另一方面,师疲于应对考试和竞赛,无心习作指导研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加重了生的作业负担,加重了生的心理压力。
    习作的指导过程是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生认识的发展,总是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整体的历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以及复杂的伦理和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在与生在校中接受的道德化碰撞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导致生的道德认知矛盾加剧,良莠难辨,情感异化,批判思维超常发展,内、外部言语的异步发展。生想说而不敢说,想说而难以说清,所以干脆就沉默了。
    习作的过程是生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广博的知识和见识,是生自信表达的基础。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生的语感。语感是随着生阅读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而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语言表达的情感激发与语感培养是一脉相承的。语文界流行着一句著名的话——“语文习的外延的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习作指导绝不是局限于课堂和校之内可以完成的。我的名言是“习作指导的外延与生生活的外延相等”。许多成功的习作指导典型告诉我们,习作指导应贯穿于生语文习和生活的全程。习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日常的生活实践,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留心体验,是形成丰富内心情感之泉源。培养他们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关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从阅读中想开去,联系生活实践想到更多的人和事,充实和深化内心体验,使材料来源多样化,有助于拓宽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使用频率。
    习作表达可以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书面语。书面表达必须是统一的交际符号,否则就成为沟通障碍。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汉语统一交际符号。但有些方言语句表达的趣味性更强,情感色彩更浓,也可以通过汉字来表达。比如南通方言中的“扛人”(喊人)“咬缸爿”(吃烧饼),逗人发笑。因此,习作指导要以普通话为基础,兼顾方言表达特色,不要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正确判断方言与普通话的兼容性。此外,歇后语、顺口溜、打油诗、快板、评书、剧本等形式新颖性强,更易为生接受和掌握,更易产生表达需要。因此,习作指导老师要确立开放的“大作文”指导观,鼓励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他们的情感。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