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激活网络环境 优化语文教学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3:53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  施妮

  沐浴在21世纪,我们进入了高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语文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小语文中,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育和语文育双赢的局面呢?中,我尝试通过互联网这片广阔的天地,优化语文,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小语文科的整合。

一、    走进e网,拓展课程资源的新天地。

   《课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校内外。”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好语文。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预习时我让生上网自由浏览有关该课的任意内容。上课伊始,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课堂上,生异常活跃,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介绍意大利风土人情、威尼斯地理位置、水城特点的,有介绍威尼斯与我国苏州市结为“姐妹城”的情况的,有介绍作者马克·吐温的作品的,还有出示自己打印的意大利地图、威尼斯小艇的。这一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功”在互联网,“利”在课堂上。首先,它为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其次,肯定了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的习行为,培养了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拓宽了课文习的渠道,将生课内习与课外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贴近e网,优化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过程中,不是师指向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而,师生关系在网络环境中是“民主平等”的。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师没有提供生明确的答案,而是让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要求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展开研究讨论。讨论时,不再是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协作习。此时,师也已成为整个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师与生的共同成长。 三、体验e网,感悟课堂的新活力

    小语文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发人间真情,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所有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生在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用传统的,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习时费劲,收效甚微。而利用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下载有关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信息,利用多媒体链接,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吸引生的注意力,使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给语文注入新活力,达到提高习质量的目的。 1、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师通过网络为生提供声、像、文并茂的画面,直接展示难点,主导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帮助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春、夏、秋、冬”段中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

2、有助于情感熏陶,审美鉴赏。

    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生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最佳材。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完全言传的,必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出现。而引人入胜,化静为动的画面,能使生置身于情境中,大大充实、拓展了育信息的表现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师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生,引导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的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生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或惊讶,或陶醉,他们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在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体验后,师适时地让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领会了作品。

四、冲浪e网,实现习过程的自主性

    改变生的习方式,让生自主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活动,突出了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