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我的识字教学观 论文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0:18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的质量,关系到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习质量。研究识字,探求出既减轻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当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广大师、科研人员长期的努力,逐步接近这一目标。

  我一直认为,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识字的实践,推动识字的不断发展。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谈一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概念。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的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这是一种误解。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汉语拼音,要看图拼音识字,要若干短语、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课文使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材。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还是部分先,还是边课文边……那是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育》1960年第4期,《斯霞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4种字词的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提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这就是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要充分考虑生是否便于,是否有兴趣,并且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等等。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使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下面谈几个观点。

  一、识字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识字的对象是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

  我们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识字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形式要生动活泼,难点要分散,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耗时多精神压力大,不可取。材的编者为此在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出了越来越便于的图像。实践证明,这样的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如两周多一点)使儿童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中不断运用,反复重现,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初期即使记得滚瓜烂熟后来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

  材内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只是提供了习的条件。材要靠师去贯彻实施。如果中不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感到疲倦、厌烦,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龄初期,越要讲究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习,调动儿童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