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1:14   

关于小作文的几个问题
李家沱小 梁万荣

  关于小作文,是个很大的题目,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和科领域。如:人脑科、心理、语言,……。本文试就作文中几个问题,结合实际作一探讨, 以就于同行。

  一、从整体上认识作文的目的要求
  九年义务育小《语文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作文是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逐步达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写完后要修改的具体要求。从《大纲》以上论述,我认为作为语文师,必须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作文的目的要求,从而建立起全面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的认识水平;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关于认识水平,主要指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道德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越高,不但为生作文奠定了优良的思想基础,而且对提高一代人的道德素质,实现“四有”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正体现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因此,作
为语文师,应当在过程中,努力提高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主要应指导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周围的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关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应指导训练生遣词造 句 ,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努力做到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按低、中、高三段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大纲》要求。

  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在生活中主要通过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表现出来,在文章中则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虚假的语言文字除外)。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所谓思维,是说动用概念、符号、语言……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是和会、自然科等知识相联系的。生知识面越广,思维就越活跃,作文的内容就更丰富,根基更厚实。而这些知识最基础的内容,都编进了小科的材。所以说,各科的越扎实,也为提高生的作文能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生孤陋寡闻,知识贫乏,思维必然受到局限,极易造成作文单调乏味。

  要求生知识面宽一些,并不意味着削弱观察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实验表明:一个人的知识90%源于观察,最明显的是语文,特别是作文,观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和观察力。观察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可以获得从课本上不到的而有极其重要的知识。所以,作为语文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生接触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生动手操作,具有特殊的意义,手是脑的老师,心灵手巧与手巧心灵是分不开的。人的智慧有赖于脑的发展,而人脑的发展与手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大脑皮层中有个人类特有的“手区”,它 在 大 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中 占 较 大 比重。因而,专家们倡导生要读好“观察大自然”和“动手操作”这两本“无字书”,是极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小生作文的目的要求,应紧紧把握住提高认识水平,落实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扩大知识面,指导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操作这几个主要方面。

  二、小作文的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生是习的主体。师应千方百计让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实践活动来,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不少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心态参与作文的。他们把练习作文当作是一种任务,作文一交就大功告成万事大吉,很少去思考和总结一次次作文的得失。因此,师有必要把“为什么要作文”这一话题贯穿于作文的始终,让生明白:作文是我们生活、习、工作的需要,一个人获得了必要的作文能力将终生受益。只有生不断增强这种意识,并不断内化为一种驱动力,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作文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习的主人。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前面讲到,要结合,有计划地组织生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接触实际,指导生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培养生的能力。作文又要培养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提到作文,有的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