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阅读课堂“生活模型”构想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3:05   

  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早已形成共识,生活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也早已提升到重要位置,其中阅读课堂最是耀眼。阅读课堂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气氛越来越热烈,成效越来越明显,也自然而然地引发我们研析现象,发现规律,形成经验,构想“生活模型”的课堂框架,使阅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科学合理,成效更加显著。

  一、模型框架

  本着简化头绪,简洁明了,简便易行的思想,我们构想的基本模型为:

  综览文本生活解读——链接库存生活品悟——展望理想生活升华

  “文本生活”拟为课文事件、作者经历、写作环境,以及已有的从课文演绎出来的相关图文、视频等资料所反映的生活。

  “库存生活”包罗万象,从“人”的角度讲,有编者、教者、学生、公众的生活,涉及到当今社会的多个领域、多种形态,只要与文本相关的生活都可以链接。

  “理想生活”是对文本生活、现实生活的审视、设想、创造。

  “解读”,包含三个层面:熟悉——理解——掌握

  “品悟”,包含三个层面:吸纳——感悟——欣赏

  “升华”,包含三个层面:深省——内化——创造

  二、运作规程

  现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简单呈现所构想的阅读课堂“生活模型” 的运作要点。

  (一)综览文本生活解读

  1、一览文内生活,解读文意,达成熟悉

  这首词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老少五口农民之家的纯朴生活。

  上阕主要写了这家老夫妻俩,喝了点酒后,带着酒意,互相亲切地叙谈家常的生活场景。开头两句,点明地点和环境,是说该人家住着低矮的茅草房屋,房屋外有一条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三四句是说头上长满白发的老夫妻俩,坐在一起,操着南方口音,边喝酒,边拉家常。在他们略带醉意的时候,显得更加兴致勃勃,也显得更加亲密恩爱。

  下阕写两位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生活”事件。大儿子年龄大些,看来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年龄不大,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劳动,所以在家编织养鸡的笼子;小儿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道成天玩耍,他卧在溪边剥着莲蓬籽吃的模样儿,非常逗人喜爱。

  学生知道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和安宁平静、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全词的内容自然熟悉了。

  2、二览作者生活,解读情感,达成理解

  辛弃疾,少年时代就怀着抗金和收复中原的大志。二十余岁在家乡组织两千多人的义军,进行抗金。后抱着强烈的抗金热情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南渡归入南宋朝廷。在南宋,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积极抗金。不久被投降派妒忌排斥,被朝廷革职罢官。自四十三岁起,就在江西省(今上饶市)地区,过着虚度年华的闲居生活,最后抑郁而逝。本词就是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生活,有机会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生活,才能这样真实美丽、栩栩如生地反映农村生活,才能表现出对这种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写作环境、心境、情境、对全词的思想、对全词的情感理解会清清楚楚了。

  3、三览背景生活,解读内蕴,达成掌握

  金兵南侵,宋朝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连失所,痛不欲生,而南宋小朝廷,软弱无能、腐败惰落、一意求和、苟且偷生,投降派忌贤嫉能,排斥异己,奸臣恶意陷害,残害忠良,致使国家昏暗一片。像这首词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小小的“桃花源”式的场景罢了,是全国人民对这种安宁恬静生活的热爱和无限企盼而已。这里包含多少劳动人民对金人的仇视,对朝廷的愤恨,对和平的向往。

  (二)链接库存生活品悟

  1、链接师者生活,明确教旨,达成吸收

  这儿的师者,一是编辑教材的老师,他们对语文的造诣、追求、期盼是他们的生活,他们对老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关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把自己的观念、方法、要求渗透到教材中、渗透到所精选的课文中是他们的生活。他们虽然离学生较遥远,但他们的心与学生很贴近,从教材,学生能体会出他们情感、价值、人生的观念,体会到对语文教育的美好思想与良苦用心,当然,有的需要执教者加以介绍。二是执教课文的老师,老师从课程结构、参考资料、编辑讲座等,吃透编者意图,把准教学目标等等都是生活,他们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选择多种多样的手法,运用先进的设备,严格把好质量关等等也都是生活。学生与老师交往过程中,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体会。这些生活哪怕刚刚发生,却很多已进入学生脑海,进入记忆的“生活仓库”,适时链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积累的意识。

  我们曾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编辑,你为什么会选编这篇文章”,“假如你是老师,你为什么要教好这篇文章”,结果不少同学都说出:生活美,文学美,情感美;要读、要背、要说。结果,大家都抢着读、背、说,文章很快被学生吸收、积累了。

  2、链接学生生活,激发情感,达成品悟

  现在学生大都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很难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真无邪、自在悠然、无所顾忌的真正的孩童生活。我们可以引学生说“苦”,以利与文中“乐”比较,以激发出羡慕的情感。当然,现代社会中孩子们的幸福生活与金兵践踏下中原人民比又是天上人间,从而激发对“中原”百姓的同情,激发中原人民对那种虽简朴但安宁生活的热切向往。有了“羡慕”、“向往”之情,真正品悟出了文章的深层含蕴。

  3、链接社会生活,有感而发,达成欣赏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不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学生对这些也已亲身经历和感受。我们要把对“富民安民和民乐民”的肯定赞美与辛弃疾、与金兵统治下的中原百姓联系起来,更觉得他们的可悲,更觉得他们的追求急切。

  我们要把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与辛弃疾笔下的那种“怡人”环境进行对比,更觉得那种环境的“自然”美好,真正值得热爱与赞美。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急切追求、热爱赞美”的感触,欣赏起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三)展望理想生活升华

  在教学本课时,曾做过小小调查,发现愿意过文中生活的学生和不愿过文中生活的学生都有。于是让他们“争论”。最后形成共识:肯定那种生活在当时是“理想”的,而与现在比太落后了,仅是最最低调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环境虽然存在着某些“污染”,但总体上是幸福美满、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我们还要对未来描绘宏图,积极创造,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学生畅谈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社会、理想中的人类、理想中的“宇宙”,畅谈决心、信心、恒心!充分体现语文课堂深省、内化、创造的功能。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