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育之中 灵性闪光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23:46:37   

“仁义德”的天理育而忽视人欲,从而遮盖了人的性灵(生活力)的闪光,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现代育这方面是否好一点呢?是好了,而不是一点好,而是大大的“好”(有可能向另一个极端转变)。清华大,刘海洋用硫酸烧熊;云南大,马加爵杀死同窗。他们的人欲是满足了,可他们的德那去了呢?现在一些青年大生(尤其南方),对一夜情,无婚同居等偏爱有加。当然,其结果一部分人欲已经满足,但彼此双方的“德”呢?德还存在吗?有趣的是当今性开放的美国,越来越欣赏,素手不牵的古老中国传统。而具有古老传统的现代中国人却悄悄的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这一代中国人自制力太弱,受到美国“同化”呢?还是这座压抑了千百年的“人欲”火山,注定要在这个特定时间,特定的人群中爆发呢?可敬的智者,请你回答。从中国古代传统育到中国现代育的发展中,从出现这种“爆发”的结果来说,是社会育的进步呢?还是后退呢?
    那么,现代育中人的“灵性”还是活力吗?不!在现代育中,闪光点应该是“德”。人之所以为人,也应该讲究灵性“德”。如果说,古人在传统育下缺乏灵性“活力”,而不看作是个“完整人”的话,那么现代人,在丢掉灵性“德”的情况下,也不是个健康完整的人。德,即品德,是指个体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是个体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育环境中可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品德低下的人肯定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也就是“育”出来的废人,也不是有血有肉的“完整人”。那么心理健康应包括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具体地包括:良好的生理状态,表现为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的完好,状态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心理的正常,人格的完整,情绪的稳定,心理保持平衡,协调;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角色身份恰如其分及良好的自我实现。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的最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康,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可见,道德健康也是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者张声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简称自知、自爱、自制。
    我想,张生只所以不是个“完整的人”就是只会控制自己,而没有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即做事无活力)。而现代有些“摩登”的人,只所以不是“完整的人”,就是因为自知有活力,而不知自爱和自制(即做事不讲德)。因此,我们要呼唤灵性;在育中,要重视灵性之光。因为,只有这样培植出德才兼备且充满活力的人,才是最“完整的人”。
    但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是充满生机活力且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才。
    但愿,二十一世纪的育,是灵性闪光的世纪育。

参考书目:
    《习陶行知》   山东育出版社
    《心理》       蔡笑岳主编   高等育出版社
    《知识经济与终身育》    王平 张君之 主编    武汉出版社
    《谈大生素质育》报告   杨叔子    孝感术报告厅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