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转载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0-27 20:40:36   

学生作文,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也正因为如此,刚刚接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这个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们陷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一、然而,从"学"和"教"的关系看当前的作文教学,不能不令人担忧。
(一)、从小小称谓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习惯上,这对关系被教育工作者们称为"教"和"学"的关系。然而,这个习惯性的称呼仅仅是出于偶然吗?我不禁陷入沉思。在主体性教育研究开展得红红火火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仍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那只能说明主体性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到我们深层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去。教学中,包括在作文教学中,这个表层意识中的"学生是主体",和我们深层意识中可能存在的、甚至自己至今也不敢直面相对的"我是主体"相较量的时候,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行动上用自己的"一言"代替了学生内心的呼唤,它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微弱呀!因此,我想首先在称呼上起用"学"与"教"的关系,以警戒自己。
在我看来,当前我国主体性教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研究者们开始把重点从研究"教师怎样教"转移到了研究"学生怎样学"。教师要想成功地教学,首先必须研究 "学生怎样学",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师怎样教"。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的"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正因为如此,当前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即是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如要要从根本上使"学生主体性"观念内化成为教师门教学观念和自动化的教学行为 ,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所谓学生的主体性,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一、学生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出发选择学习的内容,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因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心理年龄特点等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怎样学"要制约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心理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有选择性的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经验。
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恰恰代表性地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描写小动物的外形。老师在指导了观察方法之后,先布置回家仔细观察小动物并认真填写观察表格,然后让学生带着观察所得到的资料写作文。其中有一个作文水平不错的学生,他的作文整篇作文看下来,如果捂住作文题目,我相信任何人看到的只能是模糊不清的"神秘"小动物,因为,实在看不出是什么小动物!老师经过调查得知:有的学生是家里养了小动物,有的是亲戚或邻居家有小动物,还有的是家长带着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动物……这个学生家里没有小动物,为了完成老师的观察任务,就从家里的老照片中翻出一张小狗的旧照片,但照片上的小狗已经模糊不清了……总体上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地体现在学生作文中的谋篇、构思、谴词、造句中;体现在学生对用怎样的语言,去描绘身边的事物、描绘自己的生活中;现在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中。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与否,发挥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成果。
(二)、透视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依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积累的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经验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写作的主体,教学的主体甚至社会的主体。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主导要经过学生主体的内化才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此,作文教学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必须处理好"学生学写作文"和"教师指导作文"的先后顺序,必须实现 "主体"和"主导"的相互运作,协调统一。
但事实未必恰如我们所愿。当前,作文教学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不能摆脱"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协调交互作用却成了教师为中心的活动,颠倒了"学"和"教"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应有的尊重和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或厌倦心理的一个原因。
虽然许多的作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但仍然是"杯水车薪"。一是因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所以至今还在广泛地使用,这与我们的考试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以命题为主的作文考试(特别是高考)没有根本的转变,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们也没有能力,更确切的说,没有魄力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事实上,许多在作文教学中颇有造诣的优秀教师介绍他们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时,台下听讲的我们一边感叹优秀教师的"技高一筹",一边感叹自己在作文教学中难以完全放开手。一些教师们一面高呼作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文教学要坚持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原则,一面又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回头看看,不敢完全地放开手脚,因为,"裹脚布"依然很多!二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还没有真正把"学"和"教"关系的实质内化成为自己的深层观念。"学生主体性"这一观念虽然逐步被教师们们认识、接受,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但多数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形式上的东西还很多:明明告诉自己课堂上要有耐心地听学生们自由谈论,又怕学生不着边际会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明明告诉自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出心中所想,又怕这样的作文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所以删删改改,最后学生自己也不认识自己的作文;明明告诉自己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却又不能原谅学生的缺乏经验,写不出东西来……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教学,其中变化的因素太多,自己不能把握,干脆就以自己为主去指导、去修改、去讲评。这还是没有真正把"学"放在首位!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还不能完全驾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论,不容易把握"主体"和"主导"的度,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化这一教学观念,使其进一步内化成为教师的自动化行为,从而在教学中从深度上和广度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以"学"为主,完全为"学"服务。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