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每天比计划多18个 ?天 78×10÷(78-18)
实际每天加工78个 10天=13(天)
2.计划每天加工?个 比计划少3天 78×10÷(10+3)
实际每天加工78个 实际10天完成=60(个)
3.计划每天加工?个 13天完成 78×(13-3)÷13
实际每天加工78个 比计划少3天=60(个)
4.计划每天比实际少18个 13天完成 (78-18)×13÷78
实际每天加工78个 ? 天完成 =10(天)
5.计划每天加工60个 ? 比实际多3天 (60×3)÷(78-60)
实际每天加工78个? 天完成 =10(天)
6.计划每天加工60个 13天完成 60×13÷(13-3)
实际每天加工?个 比计划少3天 =78(个)
7.计划每天加工60个 比实际多3天 60×(10+3)÷10
实际每天加工?个 10天完成 =78(个)
……
就这样,这节多步应用题教学在原来三个例题的基础上,从例1的认识及验算入手,学生改编出70多道 应用题,大致涵盖了多步应用题的知识。这样做,深化了原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应用题的问题结构过程中提 高了解复合应用题的能力。
二、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从知识整体结构的 高度来研究每一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它们中间的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我 们知道,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构成数学知识体系。 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以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概念为核心,在建立、运用、综合运用和深化这些概念的过程 中,来教给学生知识结构。教学实践证实了学生在教学中这样学到的知识,便于理解记忆和再学习。例如:“ 份”的概念是乘除知识、倍的知识、分数知识、比和比例知识及解答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从二年 级乘法意义的认识开始建立“份”的概念(过程略),在学习后续有关知识时,都是把“份”放在核心地位, 不断理解、运用、深化、综合运用。从而在对“份”的认识的发展中,一直学到小学数学知识的最高阶段。整 个过程中,“份”起到决定的作用(过程略)。
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退到最原始的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由此看出科学家 把数学最基本的概念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上。
可以说,在教学有关乘除知识中,我总是把它回到对最原始的“份”概念的理解上来。这样做,不仅学生 学起来容易,而且学得主动。不仅学习有关的新知识时用它,而且解决有关的难题也用到它。
例.修一条2000米的路,计划12天完成。实际每天修的是计划的1.5倍,实际用多少天修完?
一般思路要用三步解答出来。然而从“份”的角度分析,只要一步。
12天完成,则平均每天完成12份里的1份,实际每天完成1.5份。所以12份里包含几个1.5份 实际就用了几天。
12÷1.5=8(天)
答:(略)
又例,用“份”来解工程问题。
修一条路,甲独修12天完成,乙独修15天完成。甲修3天后,甲乙合修,还要几天完成?
从“份”入手分析:
若按甲独修12天修完,则这条路共12份,乙每天修(12/15)=4/5份。甲干了3天,还余1 2-3=9(份)。所以从甲乙二人合修9÷(1+4/5)=5(天)(或从乙单独做15天完成入手)。
同样,用“份”来解答较难的分数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例略),不仅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使 学生思维灵活、敏捷、简捷。
这样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运用、记忆,而且使学生学得积 极主动。由于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有不断理解,反复认识和运用的机会,即使前面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学得不扎 实,在学习后面有关知识时也会有时机弥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掌握,使较差学生不至掉队。
由于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有“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有不断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就使学 生学习时感到“难的不难”、“旧的不旧”、“新的不新”,培养了学生不断索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 率。
三、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前面多次强调,我们已有了一个较好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时时从整体 结构中,研究每一局部知识在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它们中间潜在的智力与逻辑关系 。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 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 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