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治科高考命题走向分析及备考技巧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进行2006年政治科高考的备考工作。首先来谈谈高考命题走向 一、高考命题走向 经历了自己参加高考,到率领学生11次参加多种形式的高考,是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高考是一场琢磨与反琢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话听起来有点冷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不知道高考命题要求什么,不知道高考命题人员想什么,我们的备考工作是无的放矢的,必然事倍功半。那么,高考命题人员想什么呢?也就是说,他们在琢磨什么呢?我想,他们最少需要琢磨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琢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论教学、科研、高考命题,不能也无权超越这个界限; 二要琢磨教材。《课程标准》毕竟是原则性的东西,要将《课程标准》具体化,还要依靠教材。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出版社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对《课程标准》进行的阐释,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类,是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现象及发展规律的初步阐释,它必然随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政治教材不断更替、修改、补充、完善的根本原因。这就向教学、教材的编写乃至命题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教材编写者、命题人员有极强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有灵敏的政治嗅觉,有快速的适应、反应能力。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教材的适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很难尽如人意。而教材在对某些问题的表述上,理解程度、角度上,或多或少的与高考命题者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就出现了“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提法。 三要琢磨教师。高考命题原则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后两条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教学。中学教学的主导是老师,主体是学生,因而要琢磨老师。对老师的琢磨分两部分:首先琢磨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它的发展性,能否对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及规律进行深化、扩展、迁移式的理解、分析,能否对未来社会走势进行科学预测,都是高考所要考察的;其次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古人说,教无定法,这是对的。但这并不说明教学方法选择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有海阔天空型的,有固本说教型的,有题海战术、以练代教型的,有地毯式轰炸型的。只有严谨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放任、精选练习不盲目训练、语言表达准确到位、思维方式科学有效、分析判断迅速准确、收放自如、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方式,才是高考所提倡、要求的。 四要琢磨学生。命题者要研究学生三年来学习的效果,能力提高的程度,区分不同学生,命不同的题。一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象的规律和意义。记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决不能忽视,但仅有记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对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对数据、图表、共识、简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三是应用能力: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分很多层次的,不同高校、不同系招生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高考命题有很强的、很科学的区分度,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和志向,对号入座,不然,搞错了方向,功效大减。 五要琢磨社会热点。包括: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这里要明白什么叫重大时事:对世界格局变化有影响的事件;对全球经济走势起作用的事件;大部分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失业、物价、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婚姻、疾病预防和就治等等。 作为教师和考生,要反琢磨、反控制。这并不是和命题者对这干,而是要站在命题者的角度组织教学和高考复习,及时、准确、科学有效的适应高考要求。适应高考要求,具体的落实到理解、运用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上。要深刻领会、认真把握、科学贯彻。例如,对高考要求的知识点的罗列,2003年与2002年相比,有较大变化:知识点多了,细了。这说明高考命题组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逻辑性,反对知识的笼统性、支离破碎性。这就要求在备考时,特别注意对知识点的细化、科学有序化、完整性。按照高考的要求而不是教材的顺序来重新排列知识点。 综上所述,对高考命题的理解,至少应把握以下几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提高实际、理解、应用、表达、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对社会热点,扩展了解的面,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解决的能力,区分对同一社会热点的宏观、中管、微观认识;日常的政治课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和扎实的基本功,切忌脱离实际的说教和临时突击;保持适当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 二、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根据我连续十一次带高三的经历,根据我担任高考阅卷省级质量检查小组成员的经历,以大家普遍感到头疼、缺乏热情和兴趣、在高考中对扩大区分度有最重要作用的主观性试题为例,谈谈高考备考问题。 (一)主观题的历史渊源 主观,是自我意识的意思。主观性试题,意味着可以自主发挥,是充分展示个性的试题。它最早应起源于科举制度:有固定的题目,学子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千姿百态,看谁的文章在符合封建礼教的前提下论证更严密、更准确、更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现代高考有与之相似的地方。也是有固定的题目,在不违反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展示考生的个性。但这种个性的展示,必须在共性的前提下进行,即把题目的基本要求答出来,先追求大众化,再追求个性化,否则,风险很大。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