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有效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来源:不详  作者:作者__  更新时间:2005-11-18 10:55:25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科学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自然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学科,而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占了全套教材的近四分之一内容,(具体科目参见附表),可见其在自然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校开展的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特色构建,其主要教育目的就是针对目前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结合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有效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下面就结合自然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注重过程,激趣授知
  对于知识的理解,应试教育中,人们往往把书本上写了的那么几条看作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反而忽略了儿童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过程,其实这才是更重要的知识。从心理学观点看,知识是人们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化,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形式。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当然也包括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
  在平时的生物科技活动中,我们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力求使学生经历更多、更科学的教育过程,从而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在低年级教学“四季”时,教师不是局限在教室里,通过简单的描述与机械的呈现实现主导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而是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大自然中寻找四季,认识四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秋天》中,当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时,有的学生带来了一片发黄的落叶,说秋田是花木凋谢的季节;有的学生带来了一串丰硕的稻穗,说秋天是把爸爸妈妈最忙碌的季节;还有的学生带来一只熟透的柿子,说秋天是小朋友们最有口福的季节……孩子们眼中的秋天是多彩的,也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而其中探求知识的过程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就知识教学而论又分为灌输式和启发式。前者又称作“填鸭式”,是把教育对象视为知识的容器,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精神,显然与社会需求是大相径庭的。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行获取知识。而这一目的达到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物科技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各项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参与;同时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有所发现,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真正感到自己的进步。教学中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物的启示》时,首先进行质疑,“同学们用过锯子吗?你知道锯子是怎么被发明的吗?”随后播放一段学生自录的小故事,引得大家进入特定的故事情境中;最后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还有哪些类似的发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汇报的结论也是各种各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如教学《两栖动物》时播放一段青蛙的生活录像,教学《鸽子与鹰》时,展示活生生的小白鸽和生动的鹰的标本,都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了自然的课堂教学。
  二、立足实践,培养能力
  能力作为顺利完成莫种活动的条件而表现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人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实践成为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与落脚点。自然教学讲的能力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能力、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学校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栽培、饲养等项能力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也真正把其转化为教育优势。如在《养科蚪》这一课教学中,提前布置了饲养任务,在自然实验室设置了生物角,分小组进行长期管理与记录,课堂上很流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同时通过适时的阅读、切身的实践感受,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们先后开展养殖金鱼、鸽子、春蚕、兔子、蜗牛及蟋蟀等活动,大大提高活动参与者的实验能力,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生动的素材。结合兴趣小组我们有效开展了生物科技小组活动,在辅导员指导下每天进行地温监测、每周实施种植园辅助管理及校园环保调查、每月不定期的参观校外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的触角伸得更远赴,与大自然贴得更近。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思维能力是各项能力的核心,也是自然教学的主要任务。实际教学操作中我们把其细化为五个方面加以培养:一是分析能力方面,即把一个整体事物组成部分的特性区分出来,使一个复杂的事物变成许多简单事物,使认识简单化,分别去认识、研究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在自然课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比如一至三册中把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分别加以介绍与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部分的特点。二是综合能力方面,发现许多事物的共同点,抓住它们内在联系,使许多简单事物变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使认识升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三册中的《植物的身体》,通过对凤仙花及其他有代表性植物的研究得出一个综合的结论。三是抽象能力,把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使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升华。四是归纳能力,从特殊出发去研究一般,从个性出发去研究共性的间接思维活动的推理,如根据对几种昆虫都是身体分头、胸、腹,一对触角、三对足,得出昆虫的概念。演绎能力,从一般认识出发研究特殊的事物,从公性出发去研究个性,从而能更深的认识个性,如知道了昆虫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得到蟑螂具有昆虫的特征,从而判断蟑螂也是昆虫。
  三、寓德于教,提高素质
  科学素质,不仅指一个人的科学才能(即知识和能力),而且包括个人品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我们在教学中也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
  (1)科学兴趣和好学求知精神。教师积极创造了条件,吸引学生去探索、研究,把学科学,应用科学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们一起学习的伙伴。如一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斗蟋蟀,一起定期观察星空等。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