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在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演讲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0:35   


  第三,吸收史学、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也要不断吸收当代史学研究及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否则,它给予学生的知识,也会像自然科学一样显得陈旧。新编的华文独中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里,就吸收了不少学术界的新成果。如对二战后西亚诸国的独立,尤其是阿以冲突的由来与发展,就是采用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三、教科书体系结构和表述的改革,趋向于既反映历史学科体系及其逻辑顺序,又要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承受能力,并能有利于教学的需要。

  前面提到历史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体系,大都将上述内容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来编写。从历史科学体系看,所讲的内容愈多,愈能全面反映历史发展的面貌。但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并不是教给他们的知识愈多愈好,而是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份量要适度。对史实的分析,也不是愈深入愈好,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分析也要适度。内容过多、过深、难度过大,学生承受不了,听不懂,历史学科的体系再完整,教科书的编写也是失败的。怎样处理好历史的学科体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教学需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 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
  这也就是说要加大教科书的弹性,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中国古代从孔夫子就提倡因材施教,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应当体现这一点。在中国大陆,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统一的大纲,再根据这一大纲编写教科书,统一性体现出来了;怎么做到因材施教呢?不能只靠教师在教学中去体现,教科书本身也应适于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科书内容要有弹性,而教师对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要有灵活性,即不能只是一种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 兼顾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既要按历史学科体系,又要从教师易教和学生易学出发,将同一性质的内容相对集中编写。如马来西亚独中高中《世界历史》教材在讲二战后区域统合的盛行时,因其重点是在六、七十年代,所以这一内容不是安排在「二战后的世界」一章里讲,而是安排在「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与改革调整潮流」一章里讲。这样就比较易教易学。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表述,还要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要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而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科书编写的内容,不能仅是教师单一讲授的内容,还要有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分析的内容,做练习的内容等等,总之,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表述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 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历史性、教育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历史性,是指教科书的内容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合乎历史的科学体系。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又注意教育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既喜欢学,又能从中受到教育。中国大陆90年代新编的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努力,通过生动的楷体字,将逝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新写活,让已经离开人间的历史人物重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通过名言、诗歌、民谣、对联等生动的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形象的图画、表格,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我觉得华文独中新的历史教科书也很注意教育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向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手段的改革,趋向于现代化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但过去只注重前者,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讲。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着重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动脑、动口,积极思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启发式教学。二是在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和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如:阅读、诵读课文,思考和回答问题,分析文献资料,看插图和解释图意,讨论问题等等。三是在课堂上应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获取知识。也就是说,讲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要从当时的形势、背景和物质条件上来分析,而不是就事论事。如讲「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就要从督政府无能,失去民心;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组成;保王党的叛乱;拿破仑得到军火商、金融家的资助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他上台的背景,从而看出是当时的形势和物质基础为拿破仑的上台提供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从而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手段的改革,趋向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如何让逝去的历史现象,重新生龙活虎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只依靠生动的教科书和教师生动的口头讲述还不够,还应当改变历史信息的传递方法,充分利用声像教学,包括幻灯、录音、录像、计算器、多媒体等,把声、形、色和动的画面结合起来,再现历史的形象,给学生以历史的真实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但是,要注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适当,不要为现代化而现代化,也就是说,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讲求实效,不要一节课采用的声像种类太多,让学生眼花缭乱,结果喧宾夺主。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随着时代的前进,教科书编写水平的提高,教师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还会不断进步。

(本文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摘自清华历史教学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