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2002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瑕疵举隅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3:31   

200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是:题型结构稳定,难度略有下降,学科特色浓郁,考查“双基”到位,史鉴功能突出,情境背景新颖,三科融合自然,拼盘痕迹淡化。尽管因此而受到中学师生的普遍赞许,但白璧中仍有瑕疵,现举几例供高考命题专家和同仁们参考。一孔之见,意在抛砖引玉。
 1.内容比例失衡
 与2001年文综历史试题相比,今年的历史试题内容比例失衡。第一,古代、近代、现代史比例失调。以中国古代史为例,2001年、2002年的分值各是12分、34分,分别占文综全卷300分的4%和11.33%。2002年比2001年净增22分。悬殊之大,令人咂舌。第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史的比例严重失调。以科技文化史为例,2001年的分值约为58分,2002年的分值约为28分,分别占文综全卷总分的19.33%和9.33%。相差悬殊之大也令人不可思议。
 我们知道,作为“3+X”文科综合测试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不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是强调考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学科内和跨学科间的有关问题的能力。但无论如何,跨学科间的综合知识是由各具特色的学科知识整合而成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以不同的学科能力作铺垫的。所以,作为具有自身结构体系和内在特质的历史学科的命题应该有所遵循,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和规范。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部门,都不能玩没有规则的游戏。首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各学科占分比例应与开设的基本课时相吻合。”其次,各学科内的各部分知识内容比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恰当的比值。否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像一叶没有航标的小舟在茫茫大海中瞎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广大教师和学生都会被这随意性极大的无规则考试搞得晕头转向,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将成为一句永远也无法落实的空话。同时,2002年中国古代史部分分值过大,有厚古薄今的感觉。
  2.个别试题呆板陈旧
  2002年个别试题从情境创设、题干与题枝的设计来看,都没有新意,呆板陈旧。如选择题第16题: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使 B.总税务司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在该题的选项中,B、C、D都没有迷惑性,仿佛是送分给考生。
  3.刻意回避热点问题
  2002年的历史试题时代感不强,不太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资政育人、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历史学科,应该考查学生关注国计民生、联系社会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我们培养的不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类文明相脱离的“真空人”。事关我国改革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复兴的许多重大事件,今年高考试题均未涉及,极不便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
  4.个别试题参考答案不严谨
  材料第37题在出示了四组材料后,要求考生回答4个问题,其中第(2)问是:“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问参考答案是:“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材料三不仅没有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素材,而恰恰通过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政府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的史实,说明中国仍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而没有地位有所提高的迹象。如果命题者将材料三苏美苏《雅尔塔协定》换成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联合国成立等素材,则就能与参考答案中所说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相吻合了。
  同样,第37题第(4)问的参考答案也存在不够严谨之处。这一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按照要求,学生可以并且应该分别答出俄、英、日、美等国的“态度”和“做法”,而参考答案却对这几个国家的做法进行高度概括:“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若要使该答案与设问相一致,应将设问改为“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它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5.评分标准僵化教条
  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后,评分标准的制订也应灵活开放,使评卷教师能够由采点记分向采意记分过度,一方面避免评分差错,另一方面促使考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不拘一格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002年的历史试题只有参考答案,没有评分说明,这是不完整的评分标准。实际上,早在1991年的高考历史试题问答题后,就提出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在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材料第38、39题的参考答案之后,增加了评分说明。1998年更是对所有材料、问答题的参考答案都附加了评分说明,其中第48题的评分说明指出:“考生只要把握了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其文字表述和所举事例,不一定与本参考答案雷同,评分时应灵活掌握。”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广东、河南卷)第34题的评分说明是:“各次人口流动的影响不尽相同,答案只要符合史实,叙述成理,即可给分,每例所得不超过5分。”
  其实,评分说明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参考答案。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高考评分标准尤其应该从封闭教条走向开放灵活,从僵死划一走向个性创新。让考生插上创造的翅膀在素质教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尽情探索。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