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论分析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33:20   

提 要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关系在 80 年代被建立,从理论上分析这个统计关系能加深对城市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解。从经济学的要素替代和需求收入弹性原理概括了城市化的发展机制,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都遵从它。并构造了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乡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它是普适的。如果假设城市、乡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分别引起的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总是占据了一个不变的份额,同时,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乡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差与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那么,就可以据此演绎出这个统计关系。第二个前提暗示了一个城乡发展差距的倒“U”字型过程。

关键词 要素替代;不变的增长份额;正比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1999)04-0351-04

1 引言

  城市人口数之变化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动的最重要因素,因而预测城市人口数就成为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1982 年,周一星采用 137 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成正比的关系式[1],即

x=0.4062lgy-0.7583  (1)

这使从经济发展水平来预测城市发展水平,继而预测城市人口成为可能。上式中,x 代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y 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他还用经济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南斯拉夫、前苏联、日本和美国 50 年代以来的数据构成一个具有发展过程的城市化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应序列,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之后,许学强用 151 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回归,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本文要探求的问题是,怎样能够从几个前提出发演绎出式 (1) 这种形式关系?我们首先对城市化的经济机制作简单的概括,为随后的推求奠定基础。然后是理论推导,目的在于加深对城市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理解。

2 对城市化之经济机制的概括

  城市化的经济过程虽然不可分割,但从理念上来讲可将这个连续的过程划分成: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部门,然后他们集中在众多称作“城市”的地域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所扶养的人口将伴随着这两个过程从农村迁入城市。第二个过程是由于所谓的“城市集聚规模经济”促成[3、4]。本文认为,第一个过程则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替代所成。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表明:1 由于劳动者每人占有的资本在增加,劳动者的工资随之稳步上升,而资本的利息率仅仅出现一些波动,并没有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5]。换言之,相对于资本的回报率而言,劳动者的工资率在上升;2 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足,而城市中工商业的产品和服务之收入弹性大于 1。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贸易价格在下降[6]

  在上述情况下,农业经营者将采取用资本代替劳动的生产方法以减少生产成本。这样,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将相对减少。工商部门由于相对有利的产品价格可以吸纳较多的、工资在逐步上升的劳动者。我们说,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村出生率高、劳动力增加快、城市生活条件好、物质与文化生活丰富、受教育的机会多、具有吸引力等等这些导致劳动者移入城市的因素在推动城市化时都必须经由上述经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怎样决定?假设经济可以分成两个部门,一个称作城市部门,一个称作农村部门。用 yu 和 yr 分别表示它们的人均 GNP(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zu 和 zr 分别表示它们的劳动生产率,vu 和 vr 分别表示它们的社会扶养指数(即人口数与劳动者之比),它们满足下面的关系式

yu=zu/vu  (2)

yr=zr/vr  (3)

即城乡的发展水平由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扶养指数决定。由于城市的生育率比乡村低,而劳动生产率又高因而其人均 GNP 较高。如果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低,它的劳动报酬就无法高于乡村,因而也无法吸引劳动者从乡村来城市就业,Harris-Todaro[7] 式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难以运作,城市化的进程也难以想象。综上,在随后的推求中,我们假设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yu 总是大于乡村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yr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关系的理论推求

  如果用 Pu 和 Pr 分别表示城市和乡村人口数,y 表示城市和乡村的总体人均 GNP,x 表示城市化水平,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

nr990411-1.gif

式 (4) 描述了全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乡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式 (5) 说明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与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量、乡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量、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量成线性正比的关系,增长比例系数分别是城市人口比重、乡村人口比重、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乡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差值。这两个关系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