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33:16   

注:* 代表多样性指数 H,

nr20010302-8.gif

** 代表优势度指数 D,

nr20010302-9.gif

P 是第 i 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百分比,m 为研究区利用类型的总数;*** 代表破碎度指数 C,

nr20010302-10.gif

为土地利用中所有类型斑块的总个数,A 为总面积。

nr20010302-7c

图 3 不同时期遥感分类的土地利用图
Fig.3 The land use maps of different years by RS clssification (1988(a), 1993(b),1998(c))

2.2 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

  1988~1993 年,新增建设用地高达 1030.25hm2,建设用地增长了 224.47%;1993~1998 年,又增加建设用地 887.55hm2,建设用地增长了 59.60%。从图 3 中可以看出,新增建设用地除了集中分布于中心区 N-S 轴线方向的古竹公路沿线外,沿湖岸线的环半岛公路上新增了大量的旅游度假区,建设用地由中心区向外逐步推移。交通是建设用地扩展的重要依托,为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了交通干线的不同距离缓冲区(距交通干线一定距离的狭长地带,亦称为 buffer)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总转化率(P)及向建设用地的转化率(Q)。

P=Buffer 向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象元总数/Buffer 内的象元总数;

Q=Buffer 向建设用地转化的象元总数/Buffer 内的象元总数。

  对判读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发现:P 与距交通干线距离呈线性相关关系;Q 则与距交通干线呈指数相关关系,即离交通干线越近,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的转化越剧烈,向建设用地转化的可能性越大(图 4)。

nr20010302-11.gif

图 4 土地利用转换率与交通干线的关系
Fig.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rate and distance to traffic line

3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

  选择无锡市马山区 1988~1998 年建设用地面积和农田为因变量(Y1、Y2),总人口(X1)、国民经济生产总值(X2)、固定资产投资额(X3)、外资利用额(X4)、第一、二、三产业比重(X5、X6、X7)、农副产品价格指数(X8),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1=0.688X1+0.315X3+0.457X4+0.531X7-358.46 (2)

Y2=-0.902X1-0.675X7+0.333X8+3745.20 (3)

式(2)中,R2=0.975,通过 1% 的显著性检验。反映人口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外资的利用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是建设用地急速扩大的主要人文驱动力;式(3)中,R2=0.981,通过 1% 的显著性检验。反映人口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价格波动是农田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马山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太湖国家级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外资不断地涌入,形成了“旅游为龙头”的新的产业结构。

3.2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随着人口的增长、旅游业发展,加大菜、果、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市场机制已经改变了农户的土地经营方式,追逐高利润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种植业、蔬菜、果园和水产养殖的产值之比高达 1.0∶4.5∶6.5∶7.5[9],导致农业内部出现了结构调整,农田向果园和精养渔池转化,林地向果园和农田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存在于农业内部,更多的是农业向非农建设转化,且这一趋势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根据 1992 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各年的变更调查,采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 GM(1,1)进行模拟,取得农田(式 4)、园地(式 5)、林地(式 6)和建设用地(式 7)的预测方程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