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评价标准》告我们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13:06   

作为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专家组成员,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专家一道共同参与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下面谈几点想法与同仁们共酌。

  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又是现代发展前沿的反映。因此,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一所学校,不能认为只要能开出课,就是在办学。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地设计培养计划中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据此安排课程设置。一所学校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又集中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在一所学校里,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因此,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也是学校对全校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

  制定《标准》的原则

  《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力图科学地反映“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内涵)。

  相对于一般课程来说,“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且有特色的课程”,高水平无特色或低水平有特色都不是精品课程。因而,对于精品课程不能求全而陷入一般化,应该体现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二是鼓励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功夫,主动开创,发挥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是实施这项工作的指导书、施工蓝图。规划包括: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整体目标对教学改革要求的指导思想;有研究本校课程和教学应具有的特色而制定的建设目标;有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而规划的总体布局;有为提供支持、服务、考核、激励而建立的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等等。我国高校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实践的方法、途径也不同。在如何建设中应该鼓励创新,发挥优势、主动开创、形成特色。力戒“格式化”、一般化。开展精品课程评选的目的是促使学校建立和形成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三是《标准》要科学、简要、可操作。

  《标准》的科学性,就是突出重点,要简要地体现出精品课程“高水平”的实质内容;对教学改革的深化有鲜明的导向;能够使课程的特色得以主动、充分的展示;使评价专家的水平和综合判断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考察项目要宏观、精炼,使参加评选的课程和评价专家都便于操作。

  《标准》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门课程的水平如何,是否具有特色,其实际状况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是对客观状态的鉴别,找准反映课程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关键。《标准》把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课程水平的五个指标;特色作为精品课程的必要条件。

  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这个指标有三个考察点,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这个指标有三个考察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实践环节。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要求,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对学生的能力增长、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紧迫和现实的。

  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质量的直接反映,但是这种反映的收集必须是真实的、多渠道的、全面的、科学的以期得到公平合理的结果。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9日第4版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