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充分利用教材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01 12:20:3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交流也随之不断增多,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尤其是提高听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学生目前的听力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去甚远,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却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如何解决这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便是我们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影响和制约听力发展的因素

        正如加拿大籍的教学法学者H·斯特恩(H·H·Stern)1983年在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所提出的外语学习模式那样:

                         2.学习者的主观因素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1.社会环境            4.外语学习的过程                 5.学习效果

   (Social context)       (Learning Progress)                (Learning outcomes)

  

                        3.教学条件

                            (Learning conditions)



       外语听力水平的发展,除了受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由于历年高考中,听力成绩只作为外语专业或文科考生的录取参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听力则不作为考试内容,不象大学英语的四级、六级考试,听力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所以,听力教学在中学阶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1999年起的高考广东卷和2000年的江,浙,吉,晋的3+综合卷中,已先后出现了听力题,并以30分计入总分(总分150分),但是传统教育的思想仍然桎梏着我们的教学,甚至有些教师仍寄希望于高考听力模拟,期待着通过几套模拟题的训练,使学生的听力成绩有长足的进步。

2.学生听力技能的薄弱

       正因为教学上轻视听力教学,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学生对辅音连缀、连读、弱读、省音等音素辨别(sound discrimination)知之甚少;对人物、地点、时间和事件等进行意义辨别(event discrimination)的能力更弱。

3.文化背景知识的局限

       听力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缺乏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足够了解,学生就会错误地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因而造成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错误的结果。

                          -- 1 --

4.没有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听力训练时,学生没有处于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遇到语度快、背景噪音强,或语音不地道时,学生往往表现为焦虑和紧张。同时,课外也没有养成收听录音、电台,收看电视、录像的习惯。因此,不加大语言输入(input),听力水平的提高就会成为泡影。


二、明确听力教学的目的,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听力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最基本的交际手段便是听。弗里斯(C. C. Fries) 曾说过:“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英语语言学家亚历山大(L. G. Alexander) 也曾说过:“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90%. 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

       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学期初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力技能训练并根据各年级的不同要求, 在语速呈现内容的次数,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均作不同的要求,同时,在单元测试,期中、期末各业考试中均安排15%的听力测试成绩,计入总分。


三、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有效的听力训练

1.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中英合编的高中教材(SEFC)给我们提供了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四项技能所要的教学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