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关注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26:02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启示我们: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我认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一方面,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应加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课件能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例如,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二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设计“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充分预想学生在找第几排第几个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从前往后数排数,或从后往前数排数;或横着数排数,或竖着数排数;或从左往右数个数,或从右往左数个数等。学生数的顺序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这样,使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件的设计能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促学。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lw26.com

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作为教师,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是,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转化成以往所学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知。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想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接着,教师又出了几道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其中有一题是5/6÷10,学生的解法不尽相同,如:5/6÷10=(5/6×6)÷(10×6)=1/12    5/6÷10=(5/6×6/5)÷(10×6/5)=1/12等,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先把5/6转化为小数 1.2,再用 1.2÷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0.12。 这种算法不在前面学生讨论的算法之列,教师在备课时也没有预想到这种算法。但是,学生的这种算法对于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是完全适用的,它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所以,虽然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但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这种解法表示了欣赏,并且把它确定为第五种解法。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有差异的发展。

三、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 新课标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9,用成人的观点看,“想加算减”的方法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快想出得数。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是很难想到这种方法的。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从15里面一个一个地去减;用15-5-4=6;用10-9+5=6等。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慢的,但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因而印象十分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