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开展数学“大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5-29 03:01:40   

○徐国钊(山东省烟台市教科院)                                

○孙培远、洋云花、韩美芹、刘悦新(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实验起因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既有高尚道德素养,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体系相关。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空间只限于学校、教室、书本;内容偏深、偏旧、偏窄,离儿童生活较远;教师教学形式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事物表象的有力支持,耗时多、效果差,致使小学数学过于抽象,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并进而产生学习障碍。改革传统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想。

系统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有序。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可以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开放小教室,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理论认为:儿童7~12岁左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实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为此,努力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他们观察所及的事物或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他认为,学生也应该学习数学化,先对非数学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同时还应该进到下一个层次,即至少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的组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数学化的机会,让学生探索生活中实际情境的数学化过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从1998年正式提出并开始小学数学“大课堂”教学实验。这一实验,旨在拓宽数学课堂教学领域,扩大数学教学时空,为学生提供数学赖以存在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与运用中不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的观念指导数学教学,把课内课外融为一体,扩大教学时空,让儿童从开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地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不断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从哪里来,数学到哪里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4.成功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数学“大课堂”教学构想和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我们在实验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攻方向,将数学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创设条件。

1.课前孕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生活缺少不了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实验中,我们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我们先让学生购买不同重量的物品,再用手掂这些物品,多次感受后尝试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学生对“重量”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很容易地解决“千克”有多重的问题。二年级实验教师在学生认识了简单几何图形后,让学生采用归类整理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例中找出图形,注上名称,然后测量出这些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算出每个图形所有边长的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周边长”的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了有力铺垫。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为此,我们尝试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三年级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实验教师设计了一个系列实践性作业:运用调查列表的方法调查市场蔬菜瓜果的价格,用步测的方法估算两地的路程,用随意分组的方法自行组织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如,在调查介绍蔬菜瓜果的市场价格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个别询问、亲自购买等多种形式,了解5~10种菜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共用的钱数,然后列表整理。整理时可以查资料,可以合作研究,可以请教大人。如此宽松的活动环境,学生把知识学活了。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