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论《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7:32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

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我想,只有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三) 个性化人物杨志
        应该说,作者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勾勒了许多有个性的人物,个性化人物应该不仅仅只有杨志一个,事实确实如此。施耐庵善于抓住人物的人性,这也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之一,在这里,我仅以杨志为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对于杨志,茅盾先生也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罪,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划了事”,“杨志一心想做官,‘搏个封妻荫子’,结果是陪尽小心,”,“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又鄙薄其为人”。③茅盾先生对杨志的评价应该是既爱又恨的。事实上,对于杨志这样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几乎都有不同的看法。
       施耐庵对《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是被后人称道的,这归功于他抓住了人物的个性,比如杨志,施耐庵就抓住了他是个“官迷”的个性。抓住了个性,才能塑造丰满鲜活的人物。
       从杨志的“官迷”个性出发,施耐庵留给我们的有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行动、个性化的生活态度。
在语言上,可看杨志杀了泼皮牛二后所说的话:“不关列位的事,洒家杀此泼皮,你们随洒家到官府出首。”虽然落魄卖刀,但他身上的那种凛凛然的不俗气质,依然列列可现,难怪他总以“三代将门之后”自称,毫无疑问,他有着将相的风范,敢作敢当,大丈夫也。
       杨志的行动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官迷”。杨志曾做过殿司制使官,因失落花石纲逃避在外,后收得一担财物,回京谋求复职,路过梁山时与取“投名状”的林冲杀斗,不分上下,王伦欲邀他上山,他不肯玷污“清白姓字”,拒绝入伙。到东京后,由于高俅作梗,财物用尽而流落街头,又因卖刀杀了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梁中书赏识做了提辖。他尽心尽力地给梁中书押送生辰纲,尽管他精明强干,洞悉江湖情形,但仍败在晁盖、吴用手下。生辰纲被劫后,他与鲁智深双夺宝珠寺,占据二龙山,走上反抗道路。三山聚义打青州时,他提出与梁山泊联合,后同归水泊,做了梁山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全身心为招安做准备,受招安后,于征方腊途中病故。
杨志一生的追求就是做官。他身为军官,又是将门之后,渴望在边庭建功立业,为祖宗争气,“搏得个荫妻封子”。他的生活的改变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清白姓字”时要做官,落草为寇时依然想做官,等到招安后,他还是兢兢业业地为大宋打天下,直至病故。施耐庵关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点,并以此为中心塑造人物。杨志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他的成功也证明了施耐庵个性化人物描写艺术的成功。
(四)多重性性格的人物宋江
       宋江历来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有学者因为宋江性格的矛盾性而否定施耐庵的写作才能,我对此不以为然。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来表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和做事安排好像是同时成熟的;但事实上,一定是心中先有了呼之欲出的人物,这才组织起故事来。如果不是这样,作品就难免(甚至一定会)是概念化”。④我对这一论说深信不疑,而且,我还认为,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心中一定已经有了各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至于宋江,我想施耐庵也一定看到了他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他把这个有着多重性格且矛盾重重的人物写下来,让读者去读去说去评,也未尝不是另一种高明。
       施耐庵塑造的宋江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施耐庵抓住这一系列的矛盾来刻画宋江性格的多重性。
       一般读者都认为宋江是个忠义双全的人。《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
    《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以上所述正是《水浒传》中宋江的矛盾性所在,这些矛盾其实源于宋江性格的多重性。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宋江有着满腔报负却无处施展。他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性格的人物。  



       施耐庵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描写人物的手法可谓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见解,要想有深入的了解,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