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我对如何设计课程的看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6:33   

我们所磨出的这一课例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自始至终的思维能力训练

上。文本本身是一个善于思考克敌致胜的故事,教学中,都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剖析一系列内在的因果联系,并通过环环紧扣,辗转回旋的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兴奋积极状态中。这种深入的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活动,一直贯穿于整个课堂。那么,这节课的课堂设计就有它独特的过程。它不可能采用“四读法”(初读—研读—精读—赏读),不能让学生只是去感受和感悟。它必须以“思”“议”为主要形式,课堂上静静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占据主要地位,而朗朗的读书声则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用“新星派”的标准衡量,这节课磨下来真是一无是处,因为课堂上读没有占据主要地位,而且并不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感受和感悟,因为只是感受和感悟还不能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本课时是让学生紧密结合课文的描述,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所以这一课的思维训练的特殊联系,使课程设计上有了以下几个表现: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并不要求所有的问题都要一下子得到彻底的解决。而是解决到什么程度,先达到什么程度,留有余地;在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中,把这个“遗留问题”解决了,但又出现了新的疑点。这种一环套一环,一步接一步,悬念经过思考得到解决,解决以后又有新的悬念的问题,牢牢地抓住了学生,使他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并不感到疲劳。待到问题讨论清楚,学生才突然感到云开日出,眼前一下子豁亮了。他们为自己解决了这么“难缠”的问题而高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形成了坚定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今后学习、生活中的无价之宝。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并不是单向的“线性”联系,这种寻求因果的方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是复杂的,人的思维必须适应而又有能力应付这种复杂的现实。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设计中,我们在为什么孙膑那么有把握取胜和齐威王最终失败这两个全文最关键的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各方面的原因,就是指导学生既要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又要联系比赛过程中的客观实际;既要判断推理,还要假设想象;既要分析每一个细节,又要综合整个过程。这种指导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说是有益的。

第三,课堂设计的许多问题有相当难度,我们并不难为学生,并不是把问题甩给他们去“逼供”。而是又设计了铺垫性问题或给予一定的提示,这种铺垫和提示并没有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的思维架了一个梯子,引了一条路子。这种方法不但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集中思考指向,有路可走,有阶可登,顺利解决了问题,而且本身也是对学生今后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性的示范,即教给了他们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点甚至比弄懂问题本身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的三个表现,以问题为主的课堂是不可能充斥表浅的读说的,自然不可能显得特别的热闹。但学生在这堂课上该得到东西应该得到了。

当然,教师要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确实“吃透”了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因材”设计课程。如果我们本着“一课一得”的宗旨,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课堂程序,凸现文本特点,体现语文特色,相信我们的课堂不管是静还是动,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